本地公司採用科研技術將食物垃圾轉化為昆蟲飼料

新生飼料科技公司創辦人陳政瑋(右二)和員工,以及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人員。(圖:受訪者)

昆蟲飼料科技公司創辦人 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新加坡館分享科研成果 (04/11/2022)
本地公司採用科研技術將食物垃圾轉化為昆蟲飼料,並計劃開設全自動化的新設施,將每月可處理的食物垃圾從五噸增加到900噸。新生飼料科技公司創辦人陳政瑋說,新設施將在明年7月落成,為我國的糧食供應可持續性發展做出貢獻。他也將遠赴埃及參加從本月6日到18日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同世界各地的代表分享科研成果。
本地公司採用科研技術將食物垃圾轉化為昆蟲飼料,並計劃開設全自動化的新設施,將每月可處理的食物垃圾從五噸增加到900噸。
新生飼料科技公司(insect feed technologies)創辦人陳政瑋說,新設施將在明年7月落成,為我國的糧食供應可持續性發展做出貢獻。他也將遠赴埃及參加從本月6日到18日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同世界各地的代表分享科研成果。
陳政瑋說,公司採用酵素將豆腐渣、酒渣等食物垃圾轉化成蛋白質,然後製成喂養黑水虻的飼料。
「我們可以在大會上同其他國家分享我們的研究經驗,例如同馬來西亞的幾家公司合作,將他們的棕油渣進行處理後變成黑水虻的飼料,然後這些蟲子可以成為養殖蝦的飼料,加強我們食物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陳政瑋表示,在新加坡設廠的成本雖然較高,但我國有完善的體制支持這類發展項目,因此還是選擇我國作為創業基地。
「我們在新加坡有有一個實驗基地,在那裡我們和很多有關機構合作,教導人家怎麼環保,怎麼用食物垃圾來喂昆蟲。」
他也希望在大會上分享經驗後,能同更多海外商家合作,將技術推廣開來。
此外,我國也將在這個星期天(6日)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首次設立新加坡館 (The Inaugural Singapore Pavilion),展現我國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學術界在共同打造可持續未來方面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