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作為新加坡其他產業發展的催化劑或者加速器,對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研究院認為,物流業的發展與經濟及其他產業發展相輔相成。一方面,物流業的發展取決於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其他產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競爭優勢也極大地依賴物流業的發展質量與效率。

01
新加坡物流業發展現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現代物流業起步,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為主。隨著1967年東協成立,新加坡經濟腹地擴大至約6.39億的人口區域,物流業開始加速發展。2015年,新加坡已擁有超過五千家物流企業,物流業所屬的交通與倉儲領域的生產總值約占新加坡GDP的7.4%,並雇用了8.7%的就業人口。
新加坡物流業根據不同階段的產業特點和不斷變化的物流需求,不斷改進運營系統,大力發展和提升內部及對外運輸基礎設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及增加貨物運輸量。截止2015年,新加坡本島快速公路增加至164公里。水運方面,新加坡海港每年處理的貨物吞吐量從1987年的1.3億噸增至2017年的6.3億噸,貨櫃吞吐量在2017年已達3367萬標箱,世界排名第二。航空運輸方面,樟宜機場1981年僅接待約819萬乘客和處理20萬噸的貨物,但2017年已增加至約6200萬人次及213萬噸的貨物。此外,新加坡境內還設有九個自由貿易區,便於企業存放貨物以便重新分類、包裝、鑑別和展示,然後再出口。

圖1 新加坡自貿區分布

圖2 新加坡主要物流設施分布
1989年,新加坡設立了一站式貿易申報平台(TradeNet),成為全球首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統一貿易清關係統的國家。TradeNet允許所有相關公共及私營部門通過電子傳遞方式交換貿易信息,簡化文件處理流程以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縮減貨物通關、文件和許可證申辦時間,將原本兩至七天的申辦時間縮減至一分鐘內。

圖3 採用TradeNet平台前後的效率及成本比較
02
新加坡物流業發展成就
新加坡的物流業表現一貫強勁,在最新2016年世界銀行的國家物流績效指標(LPI)排名中,位居亞洲國家之首。物流表現績效包括基礎設施、服務質量、運輸可靠性、邊境清關效率等六個主要指標。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在「清關程序的效率」績效指標中獲得了全球最高分數,而在「基礎設施質量」方面位居亞洲第一,這體現了新加坡物流業在採用先進技術及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方面表現突出。
03
新加坡物流業發展成功的主要因素
新加坡物流業能取得現有的發展成就離不開以下幾點因素:
完善的對外通道網絡–依託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政府重點加強機場與港口的全球互聯互通。樟宜機場已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佳機場殊榮,目前與90個國家和地區的380個城市航班連接;新加坡海港與世界123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通航,是全球最繁忙的轉運港。近幾年,新加坡海港的貨櫃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二位。
高標準的物流專業化水平–新加坡是物流企業的首選之地,世界前25家第三方物流企業中有17家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性總部或開展業務,其中包括了DHL、TNT等知名企業。新加坡高質、高效的物流專業能力,能夠提供醫藥物流、冷鏈物流及國際快遞服務等高技術專業化服務。新加坡為製造業及服務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促使大多數企業聘用第三、第四方物流服務。
齊全的供應鏈物流業態–新加坡已發展了完善的物流增值配套服務—如與物流相關的發達的金融、保險、人才培訓以及法律體系等。供應鏈各環節的高度發達配套服務能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增加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及利於物流企業的集聚。
先進的信息服務平台–高度科技化、信息化是物流業發展的趨勢。物流業使用領先的信息技術,與時俱進,不但響應新加坡成為智能國家的訴求,也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基礎。新加坡是全球率先推出及採用貿易管理電子平台(TradeNet)的國家,為企業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清關服務。
強大的經濟產業支撐–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製造業及服務業極大依託物流業的發展。反過來,物流業的發展也取決於製造業與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規模。新加坡不僅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化工煉製中心。新加坡腹地強大的經濟基礎及先進的製造業為物流業的需求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04
小結
經濟與工業發展帶動物流業,而物流業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且在推動製造業產業升級、吸引外資、服務業態模式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從新加坡物流業的發展過程中,完善的對外通道網絡、高標準的物流專業化水平、齊全的供應鏈物流業態、先進的信息服務平台、強大的經濟產業支撐是決定新加坡物流業持續發展和優異表現的主要因素,其他城市的現代物流業發展可以從中進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