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宜居城市、安全衛生、教育等榜單上,新加坡常年排在前列。
但今天,在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最新發布的「2018承諾減少不平等指數」(Commitment to Reducing Inequality Index)中,新加坡在157個國家中,排149,倒數第八名!

(嗯,官方的報告也是很可愛了,給倒數的十個國家特別做了張表格,就像中學班主任一樣,非要點名告訴你,你們幾個現在是倒數的哦~墊底的哦~)
這個指數不是體現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而是衡量該國政府在減少貧富差距方面,是否有所作為,有多大作為。
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

和新加坡同屬末尾行列的,還有不丹(152名)和阿爾及利亞(157名)等國。
新加坡和阿爾及利亞的經濟發展程度有著天壤之別,為什麼同是全球縮減貧富差距「最不努力」的國家呢?

(左為新加坡,右為阿爾及利亞)
事實上,新加坡上一年在這份榜單中位居第86位。那麼短短一年,為何一下掉了63名?!

(2017年新加坡還排在中國之前,今年中國雖然也有退步,但沒有新加坡那麼慘,排在第115位 。)
樂施會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新加坡引入了「有害稅收競爭」。有害稅收競爭指的是,一些國家為了儘可能地吸引外來資本而過分降低稅率,既損害了本國的稅收利益,也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
簡單來說,就好比陳大叔和王大叔兩家海南雞飯店在互相搶客戶。陳大叔為了把王大叔家的客人搶過來,就給之前吃王大叔雞飯的食客多加一個雞腿。
那麼久而久之,隔壁王大叔家的生意自然不好了。但陳大叔這裡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他利潤變少了,而且原本在陳大叔這裡的忠實食客就會因為自己沒有多加的雞腿,覺得他胳膊肘往外拐不公平。

新加坡正是在航海業、金融行業和國際貿易業實行了最優稅率,使這些行業的從業者獲取了高額凈收入,間接導致政府沒有足夠稅收收入來應對公共部門的需求。
報告指出,新加坡的公共支出水平很低。僅有39%的國家財政預算用於教育、健康和社會保障方面,同在亞洲的韓國和泰國,這些項目占國家財政預算的50%。新加坡甚至被評為「教育支出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呵呵,這算不算是對那些說「NUS和NTU每年是靠續費刷排名」的最直接的回應?我們沒錢刷……

另一方面,在個人稅收上,新加坡的PIT(個人稅率)增加了2%,但高收入者的最大稅率依然在22%。
套用回我們的雞飯理論,就是陳大叔為了彌補給新顧客加雞腿而減少的利潤,開始管自己的老顧客收打包費了!

同時,在勞工權利方面,新加坡也表現不佳:沒有男女同工同酬;工作上種族平等的相關法律不完善;沒有最低工資制度……
再次強調一下,以上說的都是新加坡在縮小貧富差距上做出的努力還不夠。並不意味著,新加坡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衡量社會不平等,基尼係數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基尼係數若為0,表示社會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指數越低,財富分配越平等。2018年,新加坡的基尼係數約為0.401。

(2017年世界銀行基尼係數地圖。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從低到高,顏色從淺綠到深綠。最深色的地方是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
另外,根據2018年5月的數據顯示,新加坡以57713美元的人均GDP,排全球第8位。許多人說,正是新加坡吸引了大量來自外國的高凈值人群,所以拉高了人均GDP。
最近在新加坡,關於貧富差距的討論也愈演愈烈,亞洲新聞台還特別拍攝了紀錄片《不分階級》,來真實地反映新加坡的階層分化。
擁有標準的英文發音、穿衣精緻、住在新加坡的公寓等變成了「高層次」人士的標籤。如果你操著一口標準的Singlish,穿衣邋遢低廉便很容易被當作「底層人士」對待。

甚至就連小朋友心中,都有衡量「貧富」的標尺。

根據樂施會的報告,目前世界貧富差距已經達到危險水平。從2016年中旬到2017年中旬,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獨攬80%的財富!
這次新加坡排名墊底,顯然在處理社會貧富分化問題,促進收入平等方面,還需要努力。當然,這也不代表新加坡沒有作為,只是由於目前已經引入了大量外國高凈值人群,所以對與消除階級分化,新加坡面臨更大的挑戰。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