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明星名人都愛
來新加坡小住或者度假

比如「國民老公「王思聰
小學在新加坡留過學
之後也回來打卡了


還有我們周董周杰倫
一年大概能來度假好幾次
最喜歡去聖淘沙玩

章子怡和汪峰
一家也經常來新加坡度假
2017年醒醒過生日
派對就是在新加坡舉辦的

大家熟知的巨星李連杰,鞏俐
更是移民到新加坡

還有成龍,趙薇和張柏芝
都選擇在新加坡置業
經常過來長住


吳鎮宇,徐若瑄和周潤發等
都與新加坡人喜結良緣

你知道嗎?不僅僅是現在
從很早很早以前
中國這些家喻戶曉的名人
就愛往新加坡跑

政治家,音樂家,畫家,作家
……
對這些文人雅士來說
"混南洋"在當時可是
一件很時髦的事情

孫中山


新加坡有個著名的景點叫晚晴園
是孫中山在新加坡的故居
既然有故居
說明孫中山和新加坡的交情匪淺

談起辛亥革命的大業
星馬華僑貢獻極大
當時全世界華僑
南洋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作為反清革命運動的總領袖
孫中山是期望海外華人在經濟上
支援中國的軍事起義
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
既是東南亞地區的中心
也是華人人數最多
財力最富的

張永福(左)、孫中山、陳楚楠
於二十世紀初攝於晚晴園
孫中山於1906年來到新加坡
以晚晴園為革命活動領導中心之後
從南洋華僑那裡得到強大的
革命支援力量
才助成他推翻數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
孫中山前往新加坡的次數
普遍認為有八次
1906年他第三次來新加坡
住在晚晴園並成立了同盟會新加坡分會
是東南亞華人社會革命黨的正式組織

孫中山接見陳嘉庚
新加坡晚晴園收藏
此後三年晚晴園不僅
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會的場所
也是整個東南亞華人革命黨的總機關
中國近代史上幾次著名的戰役
黃岡起義(1907年5月)
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
河口起義(1908年4月)等
事前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的

冼星海

很多人不知道
抗日英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
童年就是在東南亞度過的
他1905年5月出生於澳門
自幼就喪父與母相依為命
靠外祖父生活
直到六歲時,其外祖父逝世
母子兩人生活無靠流落到新加坡
母親靠當上了傭人的薪水
供他讀過一年聖安得烈英校
14歲那年,他申請入讀養正學校
寄宿在校,半工半讀

歷史達百年的養正學校
原址位於安祥山
冼星海課餘幫助區健夫整理樂器
隨班學習銅樂
可以說音樂上的啟蒙從這裡開始
區健夫原籍中國廣東順德
曾就讀於廣東陸軍小學(黃埔軍校前身)
後在部隊擔任過教練官
1917年來新加坡
擔任養正學校的唱歌和體操教師
區健夫「性好音樂、嗜之如命。」
來學校不久,就在學校創立學生軍樂隊
選拔了20多位愛好音樂的學生
冼星海是其中之一


當時冼星海為區健夫所賞識
選他加入銅樂鼓喇叭隊
不久升任樂隊隊長及指揮
這段時期,樂隊所吹奏的曲譜
全是雄渾壯烈的軍歌和進行曲
對冼氏往後之音樂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後來16歲時冼星海先後去了廣州
和法國繼續研修音樂

1935年冼星海和友人在盧森堡
1935年後他學成回到中國
為多部影視作品和話劇配樂
包括影片《夜半歌聲》,《壯志凌雲》
話劇《日出》,《雷雨》,《太平天國》等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發
他投入到抗日戰爭
並在1939年創作了著名的
《黃河大合唱》激勵了一代人


徐悲鴻

大家熟知徐悲鴻
很多是因為他的曠世名作
《奔馬圖》

作為中國傑出的繪畫藝術大師
徐悲鴻和新加坡
竟然也有著不解之緣
坐落在芽籠35巷16號的江夏堂
也就是今天的新加坡黃氏總會
早年是富商黃曼士的住宅

現南洋黃氏總會
黃曼士酷愛藝術,疏財好客
並愛收藏字畫古董
與中國當代美術大師徐悲鴻有厚交
自古畫家在成名前都是清苦的
1925 年徐悲鴻在法國讀書時境遇窘迫
好友福建教育廳廳長黃孟圭
把徐悲鴻託付給自己
在新加坡的二弟黃曼士
徐悲鴻得以在最困難的時候擺脫困境
並與黃曼士結下深厚情誼
視為 「平生第一知己」尊稱黃氏為二哥

徐悲鴻、黃孟圭、黃曼士合影
上世紀20年代初
徐悲鴻從巴黎來到新加坡
住在黃曼士所建的「江夏堂」

兩層英式住屋「江夏堂」
上世紀50年代歸南洋黃氏總會所有
住宅按英國人設計習慣
設在園地中央,花草樹木環繞
清幽、花香繚繞
現在的江夏堂整座建築
保存得還是相當完整
可以零距離觀看徐悲鴻當年的起居處
黃曼士還將二樓前端客廳闢為悲鴻畫室
名畫《放下你的鞭子》就在這裡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