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鞭子》

《珍妮小姐畫像》
從 1925 年到 1942 年期間
徐悲鴻曾多次到新加坡
都是住在芽籠 35 巷的江夏堂
他為黃曼士畫了百餘幅畫作
其中以馬居多
也讓他的這個住處被戲稱為
「萬馬奔騰江夏堂」


新加坡《南洋商報》1939年3月16日報道
徐氏藝術最輝煌的時候
黃曼士先後介紹徐悲鴻
為南洋僑領陳嘉庚、南洋富商黃天恩等畫像
並得到了豐厚的畫酬
黃孟圭和黃曼士兄弟
慷慨的幫助徐悲鴻
讓他安然的度過許多難關
對中國近代美術史產生了極大影響
新加坡可以說是徐悲鴻的
第二故鄉也不為過

老舍(舒慶春)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新加坡任教
許多人聽說過
老舍曾經居住在新加坡
老舍是中國白話文學重要作家
他深受五四運動啟蒙
一生創作多部小說、劇作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
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924年老舍遠赴英國
成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系講師
1929年他離開倫敦,來到了新加坡

老舍曾在新加坡居住近半年
任教於華僑中學
並創作了以新加坡為背景的小說
《小坡的生日》

以孩子「小坡」為主角
從小坡的眼睛看新加坡
書寫了1929年左右新加坡的風土人情
淺談種族、廣東人福建人
等籍貫人士間的隔膜
前半段為小坡的生活寫實
後半部從主角過生日
開始進入虛幻夢境
內容更接近童話故事
這是一本相當既寫實
又有想像力的小說

他還喜歡寫華人在南洋辛勞的故事
在一些文章中能感覺到
老舍對華人在南洋耕耘的事跡
有相當浪漫的民族自豪感

郁達夫

郁達夫跟新加坡的淵源就更深了
在1938年底至1942年之間
他曾在新加坡擔任
《星洲日報》副刊編輯
後半生可以說都是在南洋度過
1938年12月28日
郁達夫攜妻兒到達新加坡
下榻牛車水的南天旅店
現在的裕華國貨大廈
一個星期後搬進中峇魯24號住下


戰前,南天酒樓是新加坡
最高檔的兩家華人旅店之一
(另一家是小坡密駝路的皇后酒樓)
也是戰前文人雅集的首選場所
郁達夫當年來到新加坡
在《晨星》、《文藝周刊》、
等多家報刊擔任編輯
因為郁達夫與中國文壇的密切關係
林語堂、許廣平等名家的來信和作品
才會在新加坡見報
郁達夫在新加坡期間,交友廣闊
他的書法在文人中相當有名
求字之人多不勝數
大坡橋南路與海山街交界處
曾有一家星洲書店
匾額上即是郁達夫的字跡
可惜書店現已不在

郁達夫當年受胡文虎邀請
到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的
文藝副刊《晨星》
《文藝周刊》
星洲晚報的文藝版《繁星》
《星光畫報》文藝版
同時兼編《星檳日報》文藝半月刊
《星洲日報》是由著名的新加坡
永安堂虎標萬金油老闆
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
於1929年1月15日在新加坡創刊


郁達夫是當年的大作家
他的南來,帶動了當時
新馬華文化事業的發展
他在星洲日報前後三年
總共發表了400多篇抗日政論
郁達夫當時是《星洲日報》
眾編輯記者中第二高薪者
月薪為坡幣200元
郁達夫剛上任不久
便與新馬文壇展開一場南洋文藝論戰
他提出知名的「幾個問題」
包括「南洋文藝,應該是南洋文藝
不應該是上海或香港文藝」
主張文學作品發揚地方性的觀點
至今仍常為人引用
郁達夫在新加坡這幾年
個人生活上也有了許多變化
他在中峇魯安頓下來之後
經常有文藝青年到他的家拜訪、聚會
有時還遲遲不肯散去

中峇魯故居

郁達夫和太太王映霞
有報道說由於夫妻之間感情不和
家庭糾紛鬧僵
郁達夫感到非常苦惱
1940年5月下旬郁達夫
和妻子王映霞離婚
王映霞離開新加坡回國
臨走時郁達夫在南天酒樓
設宴為她餞別,還留下兩首餞別詩

離婚後新紅顏知己李筱瑛
不久郁達夫就有女友李筱英
兒子郁飛印象中的李筱英
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
她是福州人,在上海長大
與郁達夫年紀相差近20歲
在新加坡擔任英國新聞部女記者
兩人同居一段時日之後分手
1942年年初日軍侵略新加坡
郁達夫流亡到印尼蘇門答臘化名趙廉
但在1945年八月日軍投降之前
郁達夫在蘇門答臘不幸遇害身亡

歷史的浪潮,時光的洪流
把這些文人雅士都聚在了新加坡
我們也不妨去欣賞下他們的作品
或者遊覽下故居
尋找新加坡舊時光的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