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正式建交。
李光耀在《回憶錄》里對江的評價是:
「他對鄧小平賦予他的崇高使命的獻身精神,以及繼續推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使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工業社會的決心,是不容置疑的。」
1992年,李光耀再次與江澤民見面。江對李努力推進汪辜會談表示感謝,同時,他認為西方操縱台灣課題,把中國當作可能的敵人是不明智的。

李光耀認為,大陸和台灣關係發展的最理想結局是雙方和平漸進地緊扣彼此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聯繫。他說,如果中國想削弱美國的制衡作用,應該把中國市場開放給更多歐洲跨國企業,那麼就會逼迫美國企業向本國政府施壓,阻止政府輕舉妄動損害他們在華利益。
江認同這個建議,並認為,中國必須增加出口,同時,向不同國家學習,不僅吸取它們在知識、科學和技術上的優點,也學習它們在文化經驗上的強處。

在李光耀推進下,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終於在新加坡舉行。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間,鄧小平到深圳、珠海、廣州、上海等地巡視以及講話,重申與改革開放相關的鄧小平理論,並期許廣東能按其「生產力為基礎的發展觀」發展經濟在20年內追上亞洲四小龍。
他說:「四小龍中新加坡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鑑他們的經驗,而且要比他們管得更好。」

從鄧小平這句話說出來之後,數以百計的中國代表團湧入新加坡,想考察、借鑑新加坡的各個方面,從「如何維持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到經濟建設、司法、金融、社會保障、城市規劃等多個方面。

90年代的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因此從1992年開辦了針對中國領導幹部的短期培訓班,講授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經驗。從1998年起,南洋理工大學開設經濟管理碩士課程,為中國培養中高級經濟管理人才;從2004年起,又開設公共管理碩士課程。
另一個例子是新加坡—山東經貿理事會於1995年開展的「人才培訓計劃」,至今已培訓超過2000名山東官員和企業高管。

2.蘇州工業園區前世今生
1992年9月,在南巡講話七個月後,李光耀訪問蘇州。蘇州市長章新勝向他建議,讓新加坡拿出500億美元國家儲備金中的10%到蘇州投資,由蘇州提供特別待遇,保證新加坡投資的成功,同時讓蘇州「像新加坡一樣」實現工業化。

李光耀和夫人首次訪問蘇州。
同年12月,章新勝到新加坡與李光耀會見,說自己已經取得鄧小平辦公室綠燈,請新加坡方面提交正式計劃。1993年4月,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訪問北京時與江和李鵬就此進行討論。5月,李光耀在上海與時任副總理的朱鎔基見面時,提出:
「許多中國代表團到新加坡來考察,看到的卻總是零星的片段永遠無法全面了解我們整個制度的運作方式,我就是針對這個現象才提出這項建議的。入股能讓新加坡和中國的經理人員在同一崗位上一起合作,那麼,要向中國轉移新加坡的方法、制度、知識,就容易得多。」
朱鎔基同意。4天後,李光耀與剛升任副總理的李嵐清會見。李嵐清認為蘇州人品質高,能很好地吸取和應用新加坡經驗,於是也給予全力支持。
1993年10月,為了確保新加坡制度中有適用於中國的運作方式,中國派了國務院和江蘇省兩國代表團前來考察。考察之後,滿意。
1994年2月,李光耀與李嵐清在北京簽署了蘇州工業園區協議書,正式開啟合作。這也是兩國之間的第一個政府之間的合作項目。從中國角度,中央政府希望可以從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管理借鑑新加坡理念和經驗,以便在其他地方複製這些制度。(關於蘇州工業園區如何轉移新加坡經驗,可以參考:蘇州工業園區:中國的三個「新加坡」)

1994年2月26日,李光耀、李嵐清在北京簽訂《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
12月3日,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對蘇州工業園區的敘述是:
「眼下很多城市的工業園區都苦於招商難,奔波在外出招商的路上,可有一個地方,卻正好相反,不但不愁招商,每天都有不少企業主動上門要求投資建廠,甚至還有企業排隊等著這裡有土地清出來建新廠,它就是蘇州工業園。
24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泥塘,如今這個僅有278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聚集的企業超過六萬家,其中還有不少都是世界500強,2017年,這個園區的生產總值是2350億,這個數字和汕頭整個城市一年的生產總值相當。」

如今的蘇州工業園區
從今天的角度看來,蘇州工業園區好像沒什麼特別,全國到處都能見到類似的項目和城市。此話不假,但回到24年前,把這個項目放到當時的中國來審視,才會知道這個它的意義。
24年前,中國有工廠,有城市,但是缺乏現代城市規劃及治理,也缺乏外資、外來技術和知識。前者需要改革,後者需要開放。這一切在90年代初十分困難,因為中國正受到西方的制裁。
而新加坡恰恰是在西方制裁聲中,第一個把商務代表團帶進中國的國家。
不但帶去了商務代表團,更是與中國開啟了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戰略合作。
而且在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啟動之後,努力推動歐美企業到園區投資。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公司首任總裁曾士生在新華社2018年的一次採訪(《曾士生:蘇州24年前》)中說,當年有些外國企業原本考慮在新加坡投資,但顧慮新加坡運作成本比較高,新方就會推薦這些企業到蘇州工業園區,並成功地為相當多的企業落戶園區牽線搭橋。
2001年6月8日,江澤民在蘇州工業園區會見李光耀時說:「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園區借鑑了新加坡的管理經驗,在開發建設和對外招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希望雙方密切合作,使園區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園區。」充分可定了新加坡管理經驗的作用。
3.後李光耀時代,中新展開更多合作
繼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之後,中新兩國政府在2007年推出天津生態城、2015年推出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這兩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並於2018年同意把廣州知識城升級為第四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

天津生態城
以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為例,它與常規的工業開發區或者城市的開發有不同,是基於國家和國家FTA自由貿易協定的框架範圍內,以服務貿易為主題的一種合作,希望將重慶打造成為中國西部領先的區域性互聯互通和服務經濟中心,通過提高互聯互通性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中國西部的發展,建立更多連接世界各地的貿易通道,而這也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很重要的內容。
提高互聯互通性和優化營商環境是改革。
建立更多連接世界各地的貿易通道是開放。
中國與新加坡在很多方面的合作,無論在李光耀的年代或後李光耀年代,都與「改革開放」密不可分。可以說,李光耀不但是自己「推動新加坡深入參與中國改革開放」,而且,在他身後,新加坡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一直深入參與中國改革開放。
例如,一直在大力推進中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前稱「南向通道」)的,是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ingapore Business Federation)主席張松聲。他鼓勵更多東協國家加入南向通道建設,未來讓更多東協貨物通過欽州等渠道出口到中國,尤其是中國西部。

張松聲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這次中國政府要對李光耀表示如此崇高的認可。
而這一切,都源於李光耀對改革開放的態度和貢獻。
這一點從李光耀對改革開放和鄧小平的評價可以看得很清楚:
「早在蘇聯瓦解之前12年,鄧小平就已清楚看到中央計劃經濟是行不通的。因此,他把中國開放給自由企業和自由市場,從沿海一帶的經濟特區著手進行。
開放政策推行了20年後,中國處處顯露它將成為亞洲最大、最蓬勃的經濟體。如果能避免陷入任何國內或國際動亂與衝突,中國肯定在2030年成為經濟巨人。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他扭轉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的命運。」
最後,我們看看李光耀在2000年對中國未來的預想:
「中國有潛能在2050年實現目標,晉升為現代化的經濟體。它可以在貿易和金融方面充當一個平等而負責任的夥伴國,成為另一個主導世界走向的大國。
只要中國不偏離重教育、重經濟的現有軌道,中國大可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強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是中國未來50年內的一個發展前景——現代化、負責任、信心十足。」
現在距離李光耀寫這段話已經過去了近2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也進行了40年。
李光耀這段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參考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