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設計作品時,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學生曾凱文特別加入了水簾牆和靈車專用道等,以確保殯葬設施可以很好地融入社區空間。(陳斌勤攝)
洪振茂基金和國大建築系聯辦的設計比賽,讓該系三年級學生設計出將殯葬設施與社區融合的空間,除了可讓年輕一代思考死亡課題,了解殯葬設施的重要性,也探討如何改變「鄰避」觀念。
屋頂可供公眾晨運漫步,庭院可做集體操或辦活動,殊不知這座社區公園的地下層其實設了殯儀館和骨灰甕安置所。
這個將社區公園和殯葬設施融為一體的設計出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學生曾凱文(24歲)之手,作品昨天(9月12日)獲頒設計比賽冠軍。
曾凱文受訪時說,在參與瑞士交換計劃時,每次往返校園和宿舍都會經過一個墓地。「當地人並不把居住環境有墓地當一回事,出外時也不會繞路,和新加坡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我們對殯葬設施相當避忌,墳場也都集中在偏遠地點……在設計作品時,我就在想,如果殯葬設施可以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相融合,就像瑞士一樣,那該多好。」
為鼓勵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思考死亡課題,了解殯葬設施的重要性,及改變「鄰避」(Not in my backyard,簡稱NIMBY)的觀念等,洪振茂基金和國大建築系合作,聯辦一場設計比賽,主題圍繞著「生活的土地,生命的空間」(Land for the Living - Space for the Dead),挑戰該系三年級學生設計出將殯葬設施與社區融合的空間。比賽共收到52份參賽作品。
在昨天的頒獎禮和對話會上,洪振茂基金創辦人洪子謙一再強調,本地不缺乏土地建造殯儀館和骨灰甕安置所,最大的障礙是公眾「鄰避」的心理。
「不過,在這個人口密集的島國中,這種『鄰避』想法沒有容身之處。我們不能因為周遭附近設了老人院、臨終關懷中心或殯葬設施而感到難受。」
他指出,大眾避忌殯葬設施,對設施持負面的刻板印象,這主要因大家不願意正視死亡課題所致。
他說:「如果公眾可以打開心胸,毫無避忌地談論死亡課題,就會了解到殯葬設施和服務在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不應覺得這些設施有損街景,應貶到邊緣地帶。」
殯葬設施影響房價 是源自自私心理
國大建築系教授何剛發說,有關噪音和污染等問題,都可以通過設計解決。「殯葬設施會影響房價,這是源自國人自私的心理。」
上述比賽的14件決賽作品將在翡瓏山聖所優雅大廳(Grace Hall)展出至本星期天(16日)。
另外,翡瓏山未來將建造嶄新的殯儀館綜合大樓,取代現有的翡瓏山骨灰甕安置所和殯儀館。新的殯儀館綜合大樓預計在2021年動工,2024年竣工。為保留該區的文化遺產和殯葬歷史,洪振茂基金計劃將翡瓏山的現有景貌製成3D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