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這個世界名都,可說是全球最繁華之都,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是人人都想一游的大都會。沒到過紐約,就像是沒見過世面。
但是到紐約見過世面的人,能體會到的不全是愉快的經驗,走在紐約街頭便缺乏一種安全感。
身在紐約,隨處可見街頭牆壁和地鐵車廂外,街頭藝術家和惡作劇者的壁畫和塗鴉。從這些表面印象就可以感受到美國的確是個自由國度,美國政客引以為榮的自由、民主,在紐約充分體現出來。
紐約就像許多西方的大城市一樣,也是個堵車之都。不看新聞不知道,紐約還是個全球堵車之最。
據美國交通信息服務公司INRIX星期二(6月25日)公布的2023年《全球交通計分卡》(Global Traffic Scorecard),紐約市的駕車者在高峰通勤時間因交通堵塞損失的時間達101個小時,是全球近1000個城市最多。

這次第,怎一個「堵」字了得。(路透社)
排名取決於交通擁堵相對於人口的影響,紐約市連續第二年蟬聯全球冠軍,當之無愧。
以金錢來算,因交通擁堵浪費的時間,去年估計給紐約造成約91億美元(約123億新元)的損失。
123億新元用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可以建造很多條公路、鐵路和汽車天橋。
在這項全球城市堵車排名榜上,排老二的是墨西哥城,駕車者損失的時間達96個小時,接著依序是倫敦的99個小時、巴黎的97個小時,以及芝加哥的96小時。
新加坡排名第369,損失時間為19小時。這種排名不需要怕輸,越落後越好。

新加坡駕車人士去年因為堵車,損失了19個小時。(海峽時報)
亞洲城市排名最高的是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居第10位。
自2006年以來,雅加達首都特區政府就一直有意學習新加坡,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政策,但據稱因為繁文縟節和融資問題,政府始終沒有將計劃付諸於行動。首都特區政府還計劃大幅提高公路停車費,至今仍只是一個「講」字,尚未見任何相關措施出爐。看來印尼只有遷都,才能改善雅加達的交通情況。
新加坡建國以來,便一直努力不懈防止交通阻塞問題的出現,一方面通過政策抑制車輛的增長,另一方面,不惜投下巨資進行公路建設,擴充地鐵網絡。
湯申—東海岸地鐵線第四階段6月23日正式通車,在社會上炒起一股北人南下,南人北上的熱潮。
湯東線全長43公里,分五個階段通車。隨著第四階段將列車開往東海岸一帶,從兀蘭北站至碧灣站沿線約有23萬5000戶居民步行不到10分鐘就可到達地鐵站。
這條新的地鐵路線彌補了東部公共運輸一個小缺陷,打通了地鐵網絡的的重要經脈,東部居民的便利也就是全體國人的便利。

湯申-東海岸線的七個地鐵站於6月23日正式通車,其中包括丹戎禺站。(海峽時報)
今天人們似乎已經把「地鐵來到我家門口」當成一種權利。
黃循財總理說,在新加坡,人們很容易把設施建設視為理所當然,但如果生活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已開發國家,就會發現要做項目的說法往往只是空談,沒那麼容易實現。
這些國家可能在取得項目資金方面碰到問題,有時會遇到居民或感到不便者的抵制和反對,出現「鄰避」(Not in my backyard,簡稱NIMBY)現象;有時政黨更替,新政黨上台後,就把上一個政黨的計劃擱置一旁。
黃總理沒有具體說明他意有所指的是哪一些國家,因為說得太清楚就得罪人,但我們可以對號入座。
紐約、倫敦、巴黎、芝加哥、波士頓等等世界著名城市都無法把公共運輸治理好,發展中國家就更加振振有詞,甚至可以把首都堵車當作經濟繁榮的必須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