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中國的港口還未正式對外開放,祺福公司的貨輪就開始定期掛靠中國各港口,從中國運輸貨物至東南亞、中東及東非等港口。
此後,張允中開始同中國人打交道,促進新中雙邊交流,並於1957年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新中合資公司。
在祺福工作的18年里,張允中從經理升為總經理,為公司開拓業務,擴大船隊,開闢新市場,經營新航線等,逐漸發展成當時本地船務公司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第三件歷史大事:
新加坡獨立 1945年9月,日本投降。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開始實行軍事管治。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駐新加坡總督的權力開始被分散。
1959年,新加坡自治。
1963年,新馬合併,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合併後,新加坡和聯邦政府開始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間中發生不少事,包括聯邦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聯邦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而其他州屬不必;聯邦政府以中國銀行資助馬共武裝活動為由,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分行,新加坡極力反對;後來甚至引發1964年新加坡兩次種族暴動,前後導致35人死亡,563人受傷。雙邊關係持續惡化。
1965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要求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非「馬來人的馬來西亞」。8月9日,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同日,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李光耀為總理。
新加坡獨立之初,經濟只有貿易和輕工業,教育不普及,失業率高達12%。 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新加坡時任財政部長吳慶瑞召集船商,鼓勵他們成立船務公司,條件是船必須掛新加坡國旗、雇用一半的新加坡船員,以及有一半的修船工程必須在新加坡進行。
1961年鄭祺泰綁架案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社會動盪不安,私會黨橫行,治安很壞。
1961年5月,船務公司大亨、祺福船務公司董事主席鄭祺泰在他加東(Katong)的洋房外被綁架。綁匪向鄭祺泰的司機撒胡椒粉,逼他下車,之後,強行把車子和車上的鄭祺泰開走,換到另一部車上,抓到匪窟關起來,並向鄭家索要贖金。
執行這起綁架案的是當時十大通緝犯之一的盧岳鵬和他的幾個同黨。
盧岳鵬的一個同黨行事魯莽,在匪窟看守鄭祺泰時,與鄭發生爭執,開槍把他給殺了。鄭家不知道鄭祺泰已遭毒手,依綁匪吩咐付了13萬元的贖金,苦苦等候他回家。
數月之後,才在淡濱尼的空置的一塊草地發現埋著鄭祺泰的屍體。
關於盧岳鵬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講。
創辦PIL太平船務
此時,49歲的張允中在航運界已累積了20年的經驗,並掌握了船務的專門知識和經營竅門。他想,即使職位再高,也不過是替別人工作,因此萌生自己創業的念頭。
一些好友勸他說:「你已年近半百,還想要自己創業,已經太遲了,不如安分守己做下去吧!」
由於不服輸及個性執著,並且堅持自己的創業信念,張允中於1967年2月退出祺福,與朋友及兩個弟弟合夥投資600萬新幣,在3月16日創正式創業,以「航運平安,生活太平」的寓意,取名為「太平船務有限公司」(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開始建立自己的航運事業。

(1967年,太平船務成立)
太平船務以兩艘二手荷蘭輪船起家,主要經營區域性的散雜貨運輸,並買下新加坡中街48號的一棟舊大樓,作為辦事處。

(太平船務公司起家的兩艘輪船之一的「哥打辛加」號。圖源:PIL官網)
1967年至1973年是航運界的全盛時期,張允中抓住黃金機會,埋頭苦幹。辛苦經營了9個月,到了1967年底,太平的船舶增加到8艘,令當時航運界人士刮目相看。
張允中同時兼營船務代理的業務,並及時擴大全球航運的範圍。
1973年底,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蘇伊士運河關閉,很多船跑不了;幾年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航運界出現全球性的船舶過剩,業務受到沉重打擊,不少規模較小或管理欠佳的船務公司紛紛倒閉。
張允中小心翼翼,逐漸淘汰原有的雜貨散裝船,改換貨櫃及多用途的貨輪,並將單一區域航線,擴展至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波斯灣及東非等地方的港口。到了1983年,太平船務公司已擁有65艘船舶,包括雙甲板船、多功能半貨櫃半散雜貨船和牲畜運輸船等。
太平船務公司曾在紅山工業區設有輕工業廠房,作為室內修船及機械工程作業用途。
從196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太平船務逐漸轉型,一是從散貨運輸為主轉變為全貨櫃化班輪運輸,一是從經營近海航線轉變為遠洋航行。
第一個獲准經營中國通往國外航線的班輪公司
1967年,中國正處於特殊時期,很多外企都退避三舍。太平船務創始之初,張允中就決定要繼續以中國業務為主要方向。
張允中說,在中國做生意,關係非常重要。他早年在祺福船務公司時就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到了太平船務公司年代,不但它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船務公司之一,業務發展也順利。
不論局勢如何變化,太平船務在中國的業務從未間斷,它和中國交通部的關係良好。航運界盛傳,改革開放前,中國若有運不了的貨或到不了的地方,交通部都會找太平幫忙,太平船務是第一個獲准經營中國通往國外航線的班輪公司。

1995年,太平船務在北京正式註冊成立了第一家獨資公司太平船務(中國)有限公司。隨後,獨資公司陸續設立了22家分公司,分布在上海、北京、大連、天津、石家莊、青島、鄭州、煙台、杭州、南京、武漢、重慶、寧波、義烏、溫州、廈門、福州、廣州、順德、深圳、汕頭和香港。公司的船在中國多個港口掛靠,包括:天津、大連、青島、上海、寧波、福洲、廈門、汕頭、煙台、南沙、黃浦、豐城、蛇口港。
太平集團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航運、貨櫃製造以及經營堆場和碼頭。
太平船務使用的貨櫃全部在中國生產。太平船務集團旗下的勝獅貨櫃貨櫃廠在中國十多個沿海城市設廠,另外有9個貨櫃堆場,是全球第二大貨櫃製造商。
處順境不得意 處逆境不灰心
在新加坡第一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中,張允中以穩健著稱,他一生經歷過太多磨難與坎坷,幾度起落浮沉,但這位見識過驚濤駭浪、實戰經驗豐富的「老舵手」,在危機和考驗面前總能展現出沉穩冷靜的性格特質,也因此總能把危機轉變為商機,安然渡過難關。
另一方面,他始終謀求公司穩健發展,不冒險,堅持量力而為,他不圖公司發展有多快,只求保持平穩,這或許能夠解釋他為何能在高風險、高壓力的航運業馳騁半個世紀而歷久不衰。
張允中常說:「處於順境時不要太得意,在逆境時也不要太灰心。因為順境中有逆境,逆境中有順境。」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時,蘇伊士運河關閉,很多船隻無法通行。張允中卻看到,競爭下降會導致運費漲高,認為其中大有商機。
2007年,航運發展蓬勃。張允中見到航業已經歷多年順境,萌發出低潮快到的危機感。他及時阻止公司進一步買船。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時,公司的損失因此儘可能的降低。
張允中說:「年輕時吃了不少苦頭,慢慢學乖了,明白到事情不會百分百順利。」
他與馬來西亞籍客家人李瓊華結為夫婦,育有八男六女。

(壯年時期的張允中與兒子張松聲)
2018年4月1日,張允中正式退休,太平船務交給兒子張松聲管理。
大連、嘉定、蓬萊榮譽市民 通商中國成就獎得主
張允中是個工作狂,幾十年來天天8點半上班,6點下班。每年兩次到中國視察業務。
他說「成功沒有什麼秘訣,靠的就是勤勞和節儉,關鍵還要有拼搏精神」。
即便已經退休,101歲的張允中依舊堅持每天到公司辦公,與員工一起吃工餐。
他說:「我不能呆在家裡。非常非常無聊」。
太平船務過去主要在日本和韓國訂造船隻,後來訂單轉到中國。迄今,在中國的造船合同包括各種船隻達80艘,價值50億美元。張松聲說,中國的造船業起步雖然晚,但造船水平進步很快。
2011年,時年93歲高齡的張允中獲頒「通商中國成就獎」。頒獎詞這麼寫道:「張先生是太平船務的執行主席,是航運業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人物。他獨具慧眼,早在1960年代就開闢了中國通往世界各地的貨輪航線。他早年曾引領多個中國代表團到新加坡,促進雙邊交流;他熱心公益,對大中華地區的賑災活動不遺餘力。他也設立了教育基金,造福年輕一代。儘管功成名就,張允中依然保持一顆謙卑的心,一直保持低調。」

(2011年,張允中獲頒「通商中國成就獎」。圖源:通商中國)
評選委員會主席林子安說:「張允中獨到的商業眼光和政治智慧,評委會給予高度評價。早在1960年代,張先生就能夠把握商機,開闢中國通往世界各地的貨輪航線,把中國產品帶到全球市場,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儘管張先生如今年事已高,這位長者仍非常熱心於加強新中兩國的交流,獻身精神讓人敬佩。」
通商中國成就獎的其他得獎人包括:和美集團主席兼總裁蔡天寶、原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博士、東亞研究所主席王賡武教授、原中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等。
張允中是大連、上海嘉定及山東蓬萊的榮譽市民。
太平船務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私營船務公司。在全球運營50多條航線,有逾200多艘貨輪穿梭於全球500多個港口,張允中也因此贏得「新加坡船王」的稱號。
太平船務集團在全球的員工15000多人,其中中國員工就多達11000人,而新加坡員工有500多人。
中國是最有前途的市場
張允中讓自己所有孩子都學中文,要求公司的員工都說中文。
他說:「中國是世界大國,是最有前途的市場,中國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2014年3月的一次採訪中,他跟記者說:「我出生在中國福建,現在是馬來西亞籍,新加坡的榮譽市民,但我是中國人。」

(太平船務的Kota Pekarang貨櫃船)
廈門對岸那塊神秘的小島
張松聲青出於藍,6歲隨船出海,16歲到船上正式見習。
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考取海事與海洋工程一等榮譽學位之後,1979年加入太平船務。
他48歲當選新加坡航運協會會長,54歲當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2014年當選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主席,2019年受委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名譽副校長。
2009年至2014年擔任新加坡官委議員。 他也是新加坡金門會館副主席。

(新加坡金門會館。攝影/李寧強)
出生於金門的張允中多次返鄉。2009年,張允中三兄弟捐出新台幣1000萬元,成立「財團法人教育基金會」回饋鄉梓,同時,斥資新台幣700多萬元,在故居沙美興建一座紀念雙親的「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樹立「孝子不匱,永錫而類」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