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4日訊)20年資深洗衣店女操作員因新冠肺炎疫情失業,走投無路找議員求助,不到2天就找到臨時工作。
洗衣公司因疫情而結業,當了長達20年洗衣店操作員的郭女士(50歲)今年2月失業,不過憑著工作經驗很快在3月又被另一家洗衣店聘用。
不料還未成為正式員工,新加坡於4月7日進入新冠肺炎阻斷期,她與6名新國同事因此暫停工作。

郭女士約一個月內縫製了400個口罩。(受訪者提供)
郭女士告訴《新明日報》記者,由於工作受疫情影響不滿3個月,無法申請疫情薪金補貼,而且在新公司未成為正式員工,也無法享有全職員工的補貼。
她說,處境窘困因平時靠每月1000多新元(約3000令吉)的收入,償還每月600多新元(約1800令吉)的三房式組屋房貸、水電費和電話費;伴侶也失業,讓她壓力倍增。
郭女士憶述,她在4月中看到麥波申區議員陳佩玲出席歌台面子書直播時,得知陳佩玲在找縫紉口罩的臨時工,於是抱著碰運氣的心情電郵陳佩玲。
令她喜出望外的是,陳佩玲竟在半小時內回復她,詢問名字和地址。再過半小時,基層負責人就到她家裡進行訪問,安排郭女士隔日到民眾俱樂部進一步討論工作事宜。
「我真的很感動,也沒想到她會回復我,而且這麼有效率,很快幫我找到臨時工作。幸好有她,我才能渡過這一關。」
陳佩玲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收到大量求助電郵,約10至20%是尋求就業幫助。
她說,疫情期間有許多人電郵尋求經濟援助,包括自僱人士收入補貼計劃(SIRS)上訴和新冠肺炎疫情薪金補貼申請等,約一兩成是尋求就業幫助。
「我相信這些居民真的有緊急需求,要先養家餬口,才能採取下一步行動。」
東南社區縫製了兩萬個手工口罩,幫助弱勢群體的同時,也提供居民臨時就業機會。
陳佩玲憶述,「用愛心縫製口罩」計劃是由女議員們發起,旨在讓受新冠肺炎影響的鄰里裁縫能增加收入,同時回饋社會。
她將此計劃提議給東南社區發展理事會後獲得支持,臨時裁縫的薪水按照口罩數量單位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