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給新加坡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4月末發布的《宏觀經濟評估》報告顯示,由於疫情可能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解除防疫措施必須循序漸進,這阻礙了經濟的強力反彈。今年的經濟表現可能比新加坡貿工部3月時估計的負4%至負1%更糟糕。
此外,疫情導致經濟活動急速減少,人力需求受到衝擊,工資在短期內將受到極大影響。雖然新加坡政府在財務上給企業提供緩衝和經濟援助配套,但裁員行動仍會增加,居民失業率也會上升。新加坡2019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失業率已微升至3.2%,高於3%的10年歷史平均水平。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7月29日公布的第二季度勞動市場預估報告,新加坡第二季度就業人數大幅銳減12萬1800人,是第一季度2萬5600人的四倍多,減幅再創有史以來最大。新加坡的經濟三大支柱行業——製造業、服務業和建築業的勞動隊伍都出現萎縮,尤其以餐飲、零售、藝術、娛樂與休閒及教育領域最為嚴重;建築業的就業率也出現銳減,製造業相對緩和。
因此,新加坡的總失業率從3月的2.4%攀升至6月的2.9%,公民失業率從3.5%增加至4.0%,是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最高,但沒有超過當時4.9%的公民失業率。
大規模「失業潮」波及大批在新務工的外籍人員和新加坡本地公民,不少人將矛頭指向外來人士,本地公民對外來人士的排外情緒逐漸上升,外來人士競爭問題以及「如何保住本地人飯碗」成為新加坡今年7月大選至今廣受關注的課題。
對此,新加坡人力部近期宣布了好幾項措施,更有針對性地保護本地白領員工的利益,也針對一些企業不公平招聘的做法做出反應,其中就包括向僱傭新加坡公民的企業和公司提供大比例工資補貼,大幅度上調針對外籍人士的工作準證底薪以提高就業門檻。這些舉措在本地和外來群體內都「一石激起千層浪」,前者的排外和不滿情緒難以消除,認為政府對本地公民的保護力度不足;後者認為新加坡政府過分保護本地群體,傾向性明顯的不公平政策無異於向外來人士「關上就業的大門」。
新加坡作為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一直奉行對外開放、自由市場的政策,歡迎外來人才和國際投資,憑藉優厚的待遇、公平競爭的政策和環境吸引了各行各業的外來人才,新加坡政府也通過引入外籍人士或接收移民調整人口結構、維持人口增長和彌補勞動力空缺,外籍人士和新加坡本地群體共同為新加坡幾十年來的飛速發展乃至「新加坡奇蹟」做出了卓越貢獻。
儘管新加坡本地的勞動市場每年新增大量崗位,但一些人還是覺得外國人搶走了就業和晉升機會。疫情期間的裁員行動,許多人只注意到多少本地人被裁退,並指責僱主沒有保留本地員工,卻沒有注意到有更多外國人失去工作而離開了新加坡,眾多在新就讀的外國學生也因為疫情和就業寒冬早早回國,想要解決這種數據和直觀感受的落差問題並不容易。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9月3日在國會發言時談到,新加坡要吸引外國企業前來,必須允許它們引進所需的人才,因為新加坡沒有足夠的專業工程師和其他專才來勝任所有類型的工作。
《聯合早報》社論中也提到,新加坡的勞動隊伍要以新加坡人為核心,但不要排外情緒抬頭。國際投資者和國際媒體已開始關注,新加坡會不會因為國民的開始內視而改變歡迎外來人才的政策。對世界開放的政策和海納百川的胸襟一直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早報》在社論中認為,其他國家可以權衡後拒絕全球化,而新加坡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更不應拒絕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因此,「一旦新加坡不歡迎外來人才、開始排外,極可能就是走下坡路的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