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揚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成功開發出一種吸濕膜,可直接貼在防護服內測,通過快速吸收汗液蒸發出的濕氣來促進汗液蒸發,以達到給人體降溫的目的。這也是全球首個能為防護服降溫的創新材料。
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室內環境中悶出淋漓大汗,一直是前線醫護人員的困擾。隨著一種能有效吸收汗液的材料誕生,醫護人員未來執勤時,或許不必再飽受汗如雨下的日子。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成功開發出一種吸濕膜,可直接貼在防護服內測,通過快速吸收汗液蒸發出的濕氣來促進汗液蒸發,以達到給人體降溫的目的。

新加坡國大研究團隊開發的吸濕膜,可通過快速吸收汗液蒸發出的濕氣來促進汗液蒸發,給人體降溫(國大提供)
帶領研究團隊的其中一人,是國大設計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陳瑞深。他前天在線上舉行的媒體簡報會告訴《聯合早報》,這是全球首個能為防護服降溫的創新材料。
這個半透明的吸濕膜,又或稱為超吸濕復合材料(super-hygroscopic material),製作成本僅需4元,可重複使用至少30次或以上——使用者只需將吸滿濕氣的吸濕膜取下,放進微波爐加熱烘乾後便可重複使用。
「防護服內基本上沒有空氣流通。人們出汗,汗水變成濕氣,濕氣又困在防護服內,久而久之,防護服內的濕氣會累積至一定程度,直到幫助人體降溫的汗液再也無法從皮膚上蒸發。
長期穿戴防護服 醫護人員可能中暑死亡
他進一步舉例說:「在35攝氏度的室溫下,穿上防護服並工作一小時的醫護人員,通常會感受到大約64攝氏度的體感溫度。如果醫護人員長時間穿戴,他們很可能會中暑甚至死亡。」

國大設計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陳瑞深(右)說,這是全球首個能為防護服降溫的創新材料(國大)
一項曾於2020年11月,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提到,針對新加坡和印度醫護人員的研究發現,大多數必須穿戴如防護服等個人防護裝備的人士,都會出現熱應力(thermal strain)症狀,包括出汗過多、疲憊和頭暈等。
陳瑞深受訪時坦言,雖然現有的一些措施,能幫助穿著防護服工作的醫護人員降溫,例如使用冰漿、電風扇,但當中卻有時效較短等問題,不能有效地幫助醫護人員散熱。
不過,隨著吸濕膜的開發,並能有效地運用在防護服上,醫護人員感到悶熱等不適機率大大降低。陳瑞深對此解釋,例如在防護服背面貼上一塊吸濕膜,就可以把體感溫度降低約40%,這無形中減少人們中暑的可能性。
陳瑞深曾長居在四季分明、氣候涼爽的英國。他說,四年前回新加坡定居後,對這裡全年長夏的氣溫,以及較高的空氣濕度感到不適應。
「我最初的想法是想讓所有新加坡人都能體驗涼爽的感覺。不過,要達成這個目標非常具有挑戰性。如果能先從醫護人員的防護服方面著手,我們的研發工作相較之下會輕鬆得多。」
據了解,這項突破性研究得到內政科技局的技術支持,並於今年2月發表在知名納米材料期刊「Small」。
陳瑞深希望吸濕膜接下來能得到大力推廣,因為該產品的使用壽命不僅長、製作成本合理,要隨時替換也方便。
「目前,有一家美國公司已對我們研發的這種材料產生興趣。也許未來會有本地公司找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