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新橋路和克羅士街上段交界處的牛車水農曆新年重點燈飾,呈現兔子一家齊聚一堂慶新年的場景。 (聯合早報)
作者 祥子
今年島國的春意特別濃,春的氣息徹底融化了過去三年疫情凝結在人們心頭的鬱悶。
新加坡河畔的煙花、牛車水的爆竹掀起了春節的序幕。

春到河畔在小年夜開幕。(聯合早報)
人們又可以盡情的撈起,不怕口水四濺地在餐桌上歡呼「大吉大利」、「甜甜蜜蜜」、「黃金滿地」,撈魚生本該有的場面回來了,連李顯龍總理在今年除夕發表的癸卯年新春獻詞也以「撈起」作為話題的引子。

健康、家庭、養兒育女,李顯龍總理在新春獻詞中的三大課題充滿溫馨,寄語深長。
農曆新年,人們見面都說「恭喜發財」,然而,抗疫三年,這項民間傳統有了改變,不少人都真切感覺到祝人健康比祝人發財更重要。
李總理在健康課題上重點發揮,他說「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身體健康」。

李顯龍總理。(通訊及新聞部)
他還不忘提醒年輕人,跟長輩拜年時先作抗原快速檢測,接種疫苗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措施。
他在臉書上的新春貼文指出國人的另一項健康危機:新加坡人每日吸取的鹽分比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高出一倍。

「少鹽少糖」的公眾教育行之多年,已是一項長期社會運動,改變國人的集體口味和飲食習慣得從改變飲食文化下手,這也許得經過一代人的時間。
在社會老齡化速度加快的當兒,新加坡人若不能維持各項良好的健康指數,對國家經濟是個負面因素,難怪總理對國人的健康問題一直放心不下。
除了國民健康外,總理也強調家庭和諧是構建堅韌社會的關鍵。總統哈莉瑪通過視頻向國人拜年,跟總理一樣強調疫情讓國人更重視家庭的凝聚力。
度過了恐懼與彷徨的時刻,新加坡人又開始以樂觀的心情展望未來。與此同時,一些困擾著國家的長期課題又端上了台面。
新加坡的整體生育率從2020年的1.10的歷史新低略升至2021的1.12。2022年的數據尚未公布,總理則說,我國總體生育率在去年有所下降,「但年輕人仍視結婚生子為人生重要目標」。總理從中看到希望。
總理像個大家長,年年在不同場合向國人「催婚催生」,可獲 「全球最苦口婆心國家領導人」獎。
今年當然也不破例,他再三提醒:政府協助家長減輕養兒育女的負擔,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從良好的人生起跑點出發;資助學前教育,收費從今年起下調,未來還有更多措施出台。
從總理的字裡行間,國人可得到一些暗示,今年的財政預算也許含有不少「糖分」,政府勸導國人飲食少吸收糖分,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卻少不了甜品,今年更值得年輕家長期待。

晚晴園草坪上的「幸福比比兔」吸引到不少小朋友圍著它玩鬧。(聯合早報)
生育率不振是已開發國家和現代城市面對的普遍問題。新加坡與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四個地方的生育率之低領先全球,成了「亞洲四小蟲」。現在連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大陸也面對同樣問題。
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自1961年來首現負增長。
隨著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迎來人口拐點,分析預計中國勞動隊伍將加速萎縮,消費、住宅和基礎設施等需求也隨之減少。
去年底中國全國人口為14億117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跌破1000萬至956萬,死亡人數則從2021年的1014萬增至1041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0.6%,是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上海市民年初一逛豫園。(路透社)
當中國的城市紛紛現代化,社會富裕起來,年輕人一方面追求個人享受,一方面覺得物質生活的擔子越來越重,視家庭為一種拖累,單身或不生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中國幾年前扭轉人口政策,鼓勵人們多生育,但就跟新加坡一樣,錯過了時機,看不到效果。
也許中國也可以像新加坡一樣把希望寄託於兔年的到來。

兔兔很可愛,繁殖能力也很強。(聯合早報)
成年兔子繁殖能力特強,儘管缺乏紅蘿蔔的獎勵,每一兩個月也能繁殖一次。
政府鼓勵生育不遺餘力,出盡法寶,兔年更應該端出誘人的「紅蘿蔔」。政府做了這麼多,守株待「兔」,會有多大收穫,就看年輕夫婦的表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