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anijel Mihajlovic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SA-4.0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不到730平方公里。作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它憑藉積極主動的措施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花園城市」聞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及熱帶生物學專家——高力行教授(Richard Corlett)不久前發表了一篇文章,以新加坡作為案例提出了一些生態保育的重點。小編整理了其中的精華,以饗讀者。
就算是面積很小的城市,
都有值得保護和研究的生物多樣性。

© Ank Kumar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SA-4.0
新加坡在歷史上經歷過近乎徹底的生境破壞和長期的狩獵活動,但這個熱帶小島依然擁有豐富的物種。雖然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始於19世紀初,但至今這裡的物種名錄還在持續更新,而且還不時有新物種被發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研究價值不容小覷。
必須重視外來入侵種的問題

白背松鼠 (Callosciurus finlaysoni)
© Donald Davesne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SA-4.0

大蕉松鼠 (Callosciurus notatus)
滑動查看更多
白背松鼠因寵物貿易被引入新加坡,體型比當地原生的大蕉松鼠要大。
新加坡外來入侵物種的數量持續增加,它們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張。有關部門缺乏完整的生物安全防控政策,只有針對個別生態威脅特別嚴重的物種,如水葫蘆 (Eichhornia crassipes)、家鴉 (Corvus splendens) 和爪哇八哥 (Acridotheres javanicus) 等制定治理措施。既然難以完全杜絕外來物種從繁忙的港口輸入,就應建立生物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體系,在物種的入侵初期就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提高防控效率。
生態系統回不去了,只能往前看

© Zairon / Wikimedia Commons / CC-BY-SA-4.0
說到生態保護,許多人的基本概念就是要維護生態系統的現狀,或者將其恢復至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但兩者在新加坡都是行不通的。這裡沒有原始生態系統,而且近200年人為干擾所造成的環境變化可以說是無法逆轉的。舉例,棲息地的破碎化已經註定了重新引入大型捕食者只是天荒夜談,因此野豬等動物的野生種群數量必須得到有效調控以緩解人獸衝突。外來入侵同樣是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壤、大氣、氣候等都經過本質上的變化… 所以,保護不光要從過去吸取經驗,更應該向前看,為這些新常態制定符合現實的保護目標和措施。
面積較小的生態系統,
更需要積極採取具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從地圖上可見,新加坡的森林面積不多,森林破碎化的問題也很嚴重。
對於面積大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順其自然」或許是個有效的生態保護策略。但新加坡的森林破碎,人為干擾相當嚴重,需要針對不同的物種量身定製積極的保護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恢復當地的生態系統功能。這種高投入的保護策略需要挑選一些高保護價值的物種進行評估,再為每個物種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高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應該從植物、鳥類、獸類和蝴蝶入手。
雖然新加坡與我國在地理環境、文化和發展歷史上都有巨大的差異,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也或多或少會面臨相似的難題。如何更好地平衡發展與生態保護,新加坡的經驗或許可以給我們借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