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桌球選手郭勇(Izaac Quek)在對壘馬來西亞的男團決賽中得分後歡呼。(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你有追蹤新加坡健兒在東南亞運動會的表現嗎? 如果有,你就會看到一段段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故事,其中兩個就包括:
男子足球隊在小組賽已經無法出線的情況下,以0-7慘敗於馬來西亞,寫下自1971年遭緬甸1-8踢垮以來最差的成績;
桌球男隊在團體決賽中同樣碰上馬來西亞,卻以3-0奪下自2015年以來的第一面桌球男團金牌。
但除了足球和桌球這些較受歡迎的項目,東運會的其他賽事,有多少人在關注?
新加坡雖然不是本屆東運會的東道國,在本地媒體的報道之外,坦白說,難以感受到任何氣氛。
而除了東運會,如果說新加坡人普遍上對體育興致缺缺,相信也不為過。
對新加坡人來說,一扭開電視可以觀賞到世界級的運動賽事,算是福氣,但對新加坡體壇來說,說這是個詛咒或許不誇張,國內的賽事和健兒只要不到世界水準,就被無情地貼上「甘榜」(鄉村)的標籤,乏人問津。

東南亞運動會由於整體規格不及亞洲運動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大賽,被一些新加坡人戲稱為「鄉村運動會」。(海峽時報)
體育殘酷的一面,就體現在有夢想的選手未必有天賦,有天賦的還要看天賦夠不夠,後天的努力和資源又是否足以讓選手把天賦發揮到極致。
最終能榮登世界第一的,畢竟屈指可數。
放眼新加坡體壇,有幾名選手站上了金字塔的塔尖?我們或許永遠不知道,在每個駱建佑、每個約瑟林的背後,湮沒了多少「失敗」的選手。
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當上羽球世界冠軍,或在奧運會摘下蝶泳金牌。但金字塔能疊得多高,還取決於底層的寬度。
即使只有業餘水準,也可以參加國內賽事,擴大比賽規模,協助推廣你所喜愛的運動。
如果你的才華更高一些,甚至能在賽事中,憑實力推動國家隊選手提高水平。
如果家人朋友是有潛力的運動員,不妨以實際行動支持、栽培他們。
就算是場邊的啦啦隊員,或是觀看電視直播、在網上留言討論的支持者,也是體壇的一分子。

場邊的支持者,同樣是體壇的一分子。(海峽時報)
金字塔的基礎如果夠紮實,哪怕是小國,也能創造奇蹟。
冰島曾在2016年和2018年先後踢進歐洲足球錦標賽和世界盃足球賽正賽,震驚了世界足壇,因為他們2018年的人口只有33萬5000人。
這個人口,大約跟裕廊東和裕廊西的總人口相等。
除了人口稀少,冰島寒冷的天氣,也意味著人民每年只能從5月到11月在戶外踢足球。
那麼,「裕廊東+裕廊西」憑什麼踢進這兩項足球大賽的正賽?
首先,當局在2000年到2008年之間在冰島各地建設200多個室內足球場,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能踢足球。
其次是將足球培訓專業化。冰島在2018年就有近500名考獲歐洲足聯B級執照的教練,能為16歲或以下的青少年提供專業足球培訓。這些青年球員嶄露頭角之後,再安排他們轉會到歐洲球會繼續磨練。

人口僅30多萬的冰島在2018年踢進足球世界盃正賽,震驚世界足壇。(Iceland for World Cup 2018臉書)
誠然,冰島和新加坡或許沒有完全的可比性,新加坡家長普遍要求子女專注學業,以及國民服役對男運動員所帶來的挑戰,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但撇開這些系統性的課題,作為體育迷的我們,能不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擴大新加坡體壇的金字塔底層?
第一步或許是別像對待我國流行歌手那樣對待我國運動員,別等到他們在海外載譽歸來之後才支持他們。
不想再看到「甘榜運動員」的話,就從支持我國健兒、多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做起,集眾人之力把他們推上塔尖。
新加坡有好些運動項目引進歸化運動員加強團隊陣容,但真正需要的外援不是別人,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