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日訊)在一系列冠病防疫措施中,最難適應的是強制人們戴口罩。
認為遠程辦公或分組辦公安排帶來重大影響的則人數不多,反映本地員工已逐漸適應新的工作形式。
距離新加坡去年4月7日實施病毒阻斷措施已一年,《聯合晚報》過去兩周在全島不同地點展開街頭調查,以了解各種與冠病相關的措施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參與調查者超過220人,他們的年齡介於21歲至70歲,七成以上是有全職工作的上班族。

《聯合晚報》過去兩周在全島不同地點展開冠病街頭調查,受訪者認為最難適應的是強制人們戴口罩。(檔案照)
調查發現,參與調查者在列選對他們造成最大影響的三大措施時,最多人選擇戴口罩的強制規定,覺得這帶來最大影響者比率超過四分之一。
每10人中也有五六人認為,目前未進一步放寬的八人聚會限制影響他們的生活,將該選項列為影響最大的前三項;將聚會限制和旅遊限制列為影響最大的人各占約兩成。在41歲至50歲群體中,這樣的焦慮感最為明顯,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聚會限制和旅遊限制對生活造成最大影響。
人們認為較不影響他們生活的措施則依序為娛樂活動限制(不能唱卡拉OK、夜間場所晚上10時30分後不能售酒等)、經濟活動減少、遠程或分組辦公安排、安全距離措施,以及冠病追蹤技術的使用。
高達85%的人認為,下來只要參加社交聚會者都已接種疫苗,聚會就不應有8人的人數限制。
不過,雖然最多人覺得過去一年戴口罩的強制規定深刻影響生活,認為接種疫苗後就應取消這項規定的人極少。超過八成的人表示在疫情結束後還希望維持生病戴口罩的良好習慣,當中有22.4%的人表示還會時刻戴口罩。
不能聚會又無法出國
中年以上群體最難受
不能聚會又無法出國,過去一年最讓新加坡人難以適應,特別是中年以上的人感到最難受。
在41歲至50歲群體中,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聚會人數和邊境管控對生活造成最大影響。
社會與心理學家分析指出,41歲及以上群體相對來說經濟基礎較穩定,較常旅遊,也有特定的社交習慣,一旦疫情打亂生活規律,他們的感受也更強烈。
此外,一些更年長者雖然適應了透過線上方式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對他們來說,這仍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交流。
新加坡管理大學老齡化研究中心主任鄭寶蓮教授指出,政府單位與社會福利團體在疫情之前非常積極地舉辦社區活動,讓樂齡人士保持活躍,而這些活動在阻斷措施後都陷入停擺。
「我們發現,即使進入解封第三階段,許多組織在恢復活動方面仍遇到困難。過去常參加活動的年長者,現在都因習慣改變了或擔心病毒傳染而選擇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