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光耀剛開始領導團隊的時候,目光就非常長遠,意識到需要不斷的為政府吸納幹練人才及新生力量。可以說, 從那時起,他就已經考慮到第二代領導層、第三代領導層甚至更遠之後新的領導層的平穩過渡及順利接班。 所以在李光耀在任的長時間裡,他及政府都在持續不斷的貫徹這一理念。在建國之初,李光耀的領導班子就有拉惹熱南、吳慶瑞博士、林金山等一批精英分子。1990年,李光耀卸任後,吳作棟接任總理一職,在1990年至2004年的14年間,他與領導團隊繼續帶領新加坡向前進,同時他也效仿李光耀,為領導層的更新作鋪陳。
2001年大選後不久,當他表明準備卸任時,李光耀對他說不需要這麼急,但他解釋說「時任副總理李顯龍都快50歲了,我希望給他充足的時間領導和培養第四代領導班子。」
現任總理李顯龍的領導團隊里也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如副總理張志賢、尚達曼等。李光耀認為,執政黨應繼續為選民推出年輕、可靠、認真的人才,向新一代選民伸出觸角,爭取信任。
人民行動黨在2011年就引進幾位優秀的候選人,之後相繼入閣。其中,教育部長王瑞傑,是歷來的首席秘書長中最好的一位。此外,還包括陳振聲、陳川仁、黃循財等。
在李光耀任人唯賢、推進領導層更新的思想的指引下,新加坡政府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實現了平穩的過渡,同時也有更多年輕的新面孔加入,成為未來領導層的候選人。
引進外來人才是李光耀很早就提出來的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都較為的寬鬆及簡便。例如, 政府一直都提供優厚的獎學金吸引外國的優秀學子到新加坡留學,其中部分獎學金的獲得者需在畢業後留下服務六年, 藉此留住人才。
當中大部分在六年後都會決定長期留在本地,成為永久居民或公民。在2010年前,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每年都會向一些就讀於本地大學和理工學院的留學生髮放永久居民(PR)邀請信,邀請他們在開始工作後申請成為永久居民。
此外,新加坡對於投資移民的門檻要求也相對於其它國家低。通過這一系列的鼓勵措施,新加坡成功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而新加坡整潔、安全的生活環境及中英雙語教學的教育模式也使其成為最受移民歡迎的國家。2007年,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也選擇定居新加坡。
當然,任何一項政策的實施,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由於大量引進新移民,不少當地新加坡人認為新移民(包括來自中國大陸)與他們之間存在顯著的社會與文化的差異性,而他們的大批到來,也使整個社會對有限資源(工作、住房、交通、學校、醫療)競爭更為激烈;他們也質疑新移民對新加坡的效忠度。

(圖源:roots.gov.sg)
移民問題成為2011年5月議會選舉和8月總統選舉的主要課題,對政府移民和外來人才政策的不滿是人民行動黨僅獲得60%選票(獨立以來最低)和反對黨獲得40% 民眾支持的主要原因。
同樣地,在總統選舉中,前副總理陳慶炎僅以7000多票險勝其競爭對手。此後,政府推出了「新加坡人優先」的政策,在放慢外國人才引入步伐的同時提高移民門檻。從2011年起,新加坡政府開始收緊移民政策,如減少了每年加入的新的永久居民的數量,提高了工作準證的申請條件,移民與關卡局也不再發邀請信給在讀留學生等。這些措施使得2011年到2014年,永久居民和外國人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甚至下降。
面對引進移民所帶來的負作用,李光耀有很清楚的認識,但仍認為需從實際的困境來考慮這一問題,尋求解決方法。他指出:「儘管移民政策的局限清楚地擺在眼前,我們必須明白,短期內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案。我們必須以開放的胸襟看待新移民所帶來的多元面貌。如果在學習、在工作場所,能把這多元關係處理好,又助於我們開拓視野,促進思想交流。永久居民都可能成為公民,只是現階段,也許我們國家或他們自己尚未就成為公民與否做出最後決定。我們應該逐步幫助他們融入,使他們認同我們的價值觀和社會規範,讓他們成為潛在的公民。」
四、結語
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就,李光耀功不可沒。他的遠見及非凡的領導才能,使新加坡成為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五十年來未出現政治動亂,人民安居樂業;成為國際人才的中心,最受移民歡迎的國家。
雖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但這是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面臨困境時所必須做出的選擇。歷史無法再現,新加坡也不可能再出現一個李光耀。
今天,我們能做的是將李光耀放回他特定的時代里,思考他的理念,並有所借鑑及反思,為今後的發展找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方向。正如李光耀所說:「我構建了一個清廉開放、任人唯賢和開放的體制,我的任務已經完成。」未來則是屬於新一代的領導人。
(作者:劉宏、張慧梅)
劉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嘉庚講席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
張慧梅: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本文收錄於《學者談李光耀》一書中,作者劉宏、張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