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經濟政策和進程來看,新加坡的經濟全球化步伐在1970年代之後明顯的加速,它對世界市場以及外來投資均十分依賴。例如,製造業對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通常在25%的水平、所雇用人員在總就業市場的20%左右。在製造業投資承諾中,海外投資占了78%,本地投資僅占22%。
在二十世紀末期之後,新加坡經濟發生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勞力密集型的製造業已無法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惟有依靠高增值、高技術含量的新經濟才能夠成為日趨區域化和全球化的新加坡經濟的動力。
由於以上原因,加之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元種族的傳統,國際人才戰略成為新加坡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 並構成了移民政策的核心內容。筆者認為,這一戰略有以下四個重要特點:
(1)作為國家戰略由政府最高領導層直接推動;
(2)針對性和策略性地引入外來人才,並圍繞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適時調整;
(3)政府指導、與市場緊密結合;
(4)建立相關的政策配套機制,對人才進行有效的甄別和管理。
作為國家戰略由政府最高領導層直接推動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政府領導人就一再強調外來人才的重要性。吳作棟總理在1999年國慶群眾大會上指出,「最重要的是人才。沒有人才,我們不可能成為一個第一世界的經濟體和世界一流的溫馨家園。我們必須從海外引進人才來輔助本地人才」。
內閣資政李光耀在2009年明確表示,「如果我們不能達到2.1的人口替代率,我們將有麻煩」。他強調:「新加坡需要源源不絕地從中國、印度、東南亞引進聰明能幹和充滿活力的新移民。有了新移民的加入,新加坡才能繼續保持動力與活力,才能在各個領域繼續攀登高峰。」
新加坡的人才政策有具體的內涵和界定。吳作棟總理在1997年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了「外來人才政策」(Foreign Talent Policy),強調外來人才可以在三個不同層面為新加坡經濟做出貢獻。它們包括:一、頂尖人才,如公司總裁、科學家、學者、藝術家;二、專業人士,如工程師、會計、資訊人員、教師、行政人員;三、技術工人,如巴士司機、技工等。
由上可見,新加坡政府領導人將國際人才戰略列為國家戰略,從最高層對該戰略加以定位和推動。新加坡一黨獨大的政治結構以及任人唯賢的精英制人事政策,使這一戰略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在島國推廣並取得直接的成效。其明顯標誌之一是新加坡在2010年前的近十年間外來人口(永久居民和外國人)的急速增長(參看錶一)。
表一:新加坡人口增長(1980–2010)

毫無疑問,新加坡所要爭取的「外來人才」是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人士,但由於歷史、種族和文化的因素,加之近二十年來中、新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中國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對象之一),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成為當地新移民中的多數,已是不爭的事實。
據估計,目前在新加坡的中國大陸新移民(公民、永久居民和一年以上籤證持有者)達至少50萬之眾。其中有不少屬於高技術人才。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2001年全職教學人員有1,671人, 其中887人(53%)為新加坡公民,其餘的784人為外籍人士(46.9%)。在後者中,中國公民(其中不少為新加坡永久居民)為110人(14%)。在國大的842名全職研究人員中, 新加坡公民為221人(26%),其餘621人(73.7%)為外國人,其中中國人329名(39%)。
針對性和策略性地引入國際人才
新加坡對新移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具備「可攜帶技能」的專業和技術移民以及勞工(後者通常以合約工人的方式引入,但一般無法取得永久居留權)。
2007年,政府希望改變外來人口格局,吸引更多受過教育的移民,以填補私人銀行業和金融等服務行業、生物科技和教育方面的職位。
政府希望他們中許多人成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目標是在未來5年讓其中24萬人獲得上述身份。而新加坡的人才引進則是圍繞著國家經濟發展這一目標下展開的,因此, 也是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自從1999年以後,政府就致力於創造條件鼓勵高科技發展,以使經濟最終朝向知識經濟的轉型,並同製造業和服務業相得益彰。在這種政策指導下,二十多個具體措施和大量的資金援助計劃先後出台,旨在鼓勵科技型企業家在金融、資訊、科技、商業創新、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發展。
一些新移民企業也獲得經濟發展局的起步資金援助 (SEEDS, Start-up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cheme),該基金總額達一千三百萬新幣。高科技起步企業的總數已經從2001年的326家增加到2002年的762家,增長率為134%。來自中國的有60家,其中就有8家企業得到了該基金的資助,約占13%。
截至2011年1月,共有157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市值達540億新幣。中國新移民企業家史旭表示,「如果中國創業者想要資金、新技術、合作夥伴,或者需要走向世界市場的平台,那麼新加坡自然是一個能夠讓中國企業過渡、並逐漸走向國際化的地方。新加坡擁有世界一流的設施,科技開發的成本也比許多國家低,這能夠讓起步企業更具有競爭力。」

(圖源:roots.gov.sg)
除了引進企業界的創新人才之外,新加坡還注重通過在教育界實施相關的獎勵措施,為國家培養和儲備人才。在2001年的「資政論壇」的講演中,李光耀透露,「為了要更好的了解中國人,我決定吸收聰明的中國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和學習,以便他們了解新加坡人,並成為新加坡的一分子」。
新加坡教育部自1992年起開始就在中國推出了一系列的獎學金計劃,主要分為三類,SM1, SM2和SM3(SM是Senior Middle School 的縮寫)。這三類計劃所招收的學生分別是初三畢業生,高二在讀生,及大一在讀生。
SM1的生源來自全國各省市的一些特定的重點中學應屆優秀初三畢業生。SM2針對的是中國高二理科畢業生,也是在各省市的重點高中招生。SM2學生的生活費為每年6000新幣,同樣不包括學費、住宿費及伙食費,SM2學生在大學畢業後要為新加坡公司或機構服務六年。SM3則招收國內一些名牌大學的大一新生(基本都是理科生)。
據抽樣調查,參與SM3項目的學生在畢業後有74%已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這一計劃可謂一箭雙鵰,既有助於提高新加坡人口數量,又能夠增強其科技和經濟競爭力。
政府指導、與市場緊密結合
新加坡國際人才政策的最主要特徵是政府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政府提供政策優惠和指導原則,但並不是包辦一切,而是通過一整套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從全球吸引人才。
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的「聯繫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可視為新加坡的國家獵頭公司, 它旨在吸引國際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資和生活。
它在亞洲(包括北京和上海)、歐洲和北美設立辦事處,為有意探討新加坡的職業發展機會的全球精英以及到新加坡投資或開拓全新商業活動的個人和企業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該機構也與新加坡私營企業合作,幫助有意到新加坡投資的人士。
「聯繫新加坡」提供有關新加坡就業機會及行業發展的最新信息,並積極建立平台為全球人才和新加坡僱主牽線搭橋。例如,「聯繫新加坡」的大中華區域主任柯志聲在2010年介紹,「即將舉行的專場招聘活動,就是為中國電子業的優秀人才和在新加坡的知名企業牽線搭橋,為中國的精英提供具有國際化的職業發展平台。」
參加專場招聘的均為國際知名半導體企業,招聘的職位包括集成電路設計師、封裝工程師、應用工程師等。其他職位還包括清潔科技、生物製藥、金融、保健等。
它還為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有針對性的措施。例如,「Careers@Singapore」 面向有工作經驗的人士,而「Experience@Singapore」 則主要面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其中包括「電子行業體驗參觀團」。

(圖源:roots.gov.sg)
建立相互協調的政策配套機制,對外來人才進行高效能的甄別和管理
國際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必須有一整套相配套的行政機制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加坡政府對人才的界定、甄別、獎勵和管理有其顯著的特點。儘管人才引進渠道多元化,但它們既有分工又有協調。
人力部以吸引專業與技術人才為主, 專設「國際人才局」(現改名為國際人力局),負責全球人才招聘。人力部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需要,負責每年制定和更新「關鍵技能列表」(Strategic and Skills-in-Demand List), 例如,銀行和金融業、生物醫藥、化工、電子儀器製造、衛生保健服務、信息通信產業、交互式數碼媒體、法律業、海運、旅遊業都屬於新加坡需要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的行業。
擁有以上關鍵技能的外國人在申請就業准證(P-pass)和S准證時將予以優先考慮。人力部還推出「就業准證自我評估系統」, 免費在線評估工具,其作用是讓新加坡的用人單位包括申請人在內,了解其要申請的就業准證是否會獲得批准。
財政部則負責實施免退稅等優惠措施。為了鼓勵企業招納外國優秀人才,政府規定,企業在招聘、培訓外來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為外來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減免稅。
而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的主導機構,經濟發展局(EDB)則負責確定戰略性產業和方向,推動產學研結合,並為國際人才的引進提供策略性的指導。
政府在引進外國人才之後,還注重他們的社會融入,並試圖通過改變他們的政治忠誠而使他們效忠於新加坡,以使之成為國族建構工程的一部分。2007年,總理公署內設立了公民與人口辦公室,負責整合新移民到新加坡社會中來並且做出貢獻。
2009年9月,由政府、私人企業及民間組織共同組成了國民融合理事會(National Integration Council),提出「開放門戶、敞開胸懷、開闊思想」的「三開」口號,要從不同方面協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促進各社群間的相互信任。政府還為此撥款1000萬元新幣,設立「社會融合基金」 (Community Integration Fund)。

(圖源:roots.gov.sg)
三、李光耀人才思想的地位及新加坡人才發展戰略的成效
毋庸置疑,五十年來,李光耀是新加坡政府政策及發展戰略制定的關鍵人物,他的思想有著指導性的影響。從建國初期,李光耀就清楚明白新加坡所面臨的問題,就是自然資源匱乏,因此需大力發展經濟。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發展經濟,就必須以人才立國為重點的發展戰略。
李光耀一開始就提倡發展高等教育,這也成為新加坡政府幾十年來一直重視的項目。從1955年的南洋大學,1962年的新加坡大學,1980年的新加坡國立大學,1991年的南洋理工大學,1999年起逐步建立的新加坡管理大學及2012年正式運作的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等。還有新加坡理工學院(1954年)、義安理工學院(1963年)、淡馬錫理工學院(1990年)、南洋理工學院(1992年)、共和理工學院(2007年),五十年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逐步的完善與多元化,學生的求學機會也由此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