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经济政策和进程来看,新加坡的经济全球化步伐在1970年代之后明显的加速,它对世界市场以及外来投资均十分依赖。例如,制造业对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通常在25%的水平、所雇用人员在总就业市场的20%左右。在制造业投资承诺中,海外投资占了78%,本地投资仅占22%。
在二十世纪末期之后,新加坡经济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劳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已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惟有依靠高增值、高技术含量的新经济才能够成为日趋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新加坡经济的动力。
由于以上原因,加之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传统,国际人才战略成为新加坡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 并构成了移民政策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这一战略有以下四个重要特点:
(1)作为国家战略由政府最高领导层直接推动;
(2)针对性和策略性地引入外来人才,并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
(3)政府指导、与市场紧密结合;
(4)建立相关的政策配套机制,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管理。
作为国家战略由政府最高领导层直接推动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政府领导人就一再强调外来人才的重要性。吴作栋总理在1999年国庆群众大会上指出,“最重要的是人才。没有人才,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第一世界的经济体和世界一流的温馨家园。我们必须从海外引进人才来辅助本地人才”。
内阁资政李光耀在2009年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不能达到2.1的人口替代率,我们将有麻烦”。他强调:“新加坡需要源源不绝地从中国、印度、东南亚引进聪明能干和充满活力的新移民。有了新移民的加入,新加坡才能继续保持动力与活力,才能在各个领域继续攀登高峰。”
新加坡的人才政策有具体的内涵和界定。吴作栋总理在1997年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了“外来人才政策”(Foreign Talent Policy),强调外来人才可以在三个不同层面为新加坡经济做出贡献。它们包括:一、顶尖人才,如公司总裁、科学家、学者、艺术家;二、专业人士,如工程师、会计、资讯人员、教师、行政人员;三、技术工人,如巴士司机、技工等。
由上可见,新加坡政府领导人将国际人才战略列为国家战略,从最高层对该战略加以定位和推动。新加坡一党独大的政治结构以及任人唯贤的精英制人事政策,使这一战略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在岛国推广并取得直接的成效。其明显标志之一是新加坡在2010年前的近十年间外来人口(永久居民和外国人)的急速增长(参看表一)。
表一:新加坡人口增长(1980–2010)

毫无疑问,新加坡所要争取的“外来人才”是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但由于历史、种族和文化的因素,加之近二十年来中、新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之一),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成为当地新移民中的多数,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估计,目前在新加坡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公民、永久居民和一年以上签证持有者)达至少50万之众。其中有不少属于高技术人才。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2001年全职教学人员有1,671人, 其中887人(53%)为新加坡公民,其余的784人为外籍人士(46.9%)。在后者中,中国公民(其中不少为新加坡永久居民)为110人(14%)。在国大的842名全职研究人员中, 新加坡公民为221人(26%),其余621人(73.7%)为外国人,其中中国人329名(39%)。
针对性和策略性地引入国际人才
新加坡对新移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具备“可携带技能”的专业和技术移民以及劳工(后者通常以合约工人的方式引入,但一般无法取得永久居留权)。
2007年,政府希望改变外来人口格局,吸引更多受过教育的移民,以填补私人银行业和金融等服务行业、生物科技和教育方面的职位。
政府希望他们中许多人成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目标是在未来5年让其中24万人获得上述身份。而新加坡的人才引进则是围绕着国家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下展开的,因此, 也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自从1999年以后,政府就致力于创造条件鼓励高科技发展,以使经济最终朝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并同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得益彰。在这种政策指导下,二十多个具体措施和大量的资金援助计划先后出台,旨在鼓励科技型企业家在金融、资讯、科技、商业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
一些新移民企业也获得经济发展局的起步资金援助 (SEEDS, Start-up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cheme),该基金总额达一千三百万新币。高科技起步企业的总数已经从2001年的326家增加到2002年的762家,增长率为134%。来自中国的有60家,其中就有8家企业得到了该基金的资助,约占13%。
截至2011年1月,共有157家中国公司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市值达540亿新币。中国新移民企业家史旭表示,“如果中国创业者想要资金、新技术、合作伙伴,或者需要走向世界市场的平台,那么新加坡自然是一个能够让中国企业过渡、并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地方。新加坡拥有世界一流的设施,科技开发的成本也比许多国家低,这能够让起步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图源:roots.gov.sg)
除了引进企业界的创新人才之外,新加坡还注重通过在教育界实施相关的奖励措施,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在2001年的“资政论坛”的讲演中,李光耀透露,“为了要更好的了解中国人,我决定吸收聪明的中国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和学习,以便他们了解新加坡人,并成为新加坡的一分子”。
新加坡教育部自1992年起开始就在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学金计划,主要分为三类,SM1, SM2和SM3(SM是Senior Middle School 的缩写)。这三类计划所招收的学生分别是初三毕业生,高二在读生,及大一在读生。
SM1的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一些特定的重点中学应届优秀初三毕业生。SM2针对的是中国高二理科毕业生,也是在各省市的重点高中招生。SM2学生的生活费为每年6000新币,同样不包括学费、住宿费及伙食费,SM2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要为新加坡公司或机构服务六年。SM3则招收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的大一新生(基本都是理科生)。
据抽样调查,参与SM3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后有74%已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这一计划可谓一箭双雕,既有助于提高新加坡人口数量,又能够增强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
政府指导、与市场紧密结合
新加坡国际人才政策的最主要特征是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指导原则,但并不是包办一切,而是通过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从全球吸引人才。
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的“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可视为新加坡的国家猎头公司, 它旨在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
它在亚洲(包括北京和上海)、欧洲和北美设立办事处,为有意探讨新加坡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全球精英以及到新加坡投资或开拓全新商业活动的个人和企业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该机构也与新加坡私营企业合作,帮助有意到新加坡投资的人士。
“联系新加坡”提供有关新加坡就业机会及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并积极建立平台为全球人才和新加坡雇主牵线搭桥。例如,“联系新加坡”的大中华区域主任柯志声在2010年介绍,“即将举行的专场招聘活动,就是为中国电子业的优秀人才和在新加坡的知名企业牵线搭桥,为中国的精英提供具有国际化的职业发展平台。”
参加专场招聘的均为国际知名半导体企业,招聘的职位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师、封装工程师、应用工程师等。其他职位还包括清洁科技、生物制药、金融、保健等。
它还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Careers@Singapore” 面向有工作经验的人士,而“Experience@Singapore” 则主要面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中包括“电子行业体验参观团”。

(图源:roots.gov.sg)
建立相互协调的政策配套机制,对外来人才进行高效能的甄别和管理
国际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必须有一整套相配套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加坡政府对人才的界定、甄别、奖励和管理有其显著的特点。尽管人才引进渠道多元化,但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调。
人力部以吸引专业与技术人才为主, 专设“国际人才局”(现改名为国际人力局),负责全球人才招聘。人力部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负责每年制定和更新“关键技能列表”(Strategic and Skills-in-Demand List), 例如,银行和金融业、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仪器制造、卫生保健服务、信息通信产业、交互式数码媒体、法律业、海运、旅游业都属于新加坡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
拥有以上关键技能的外国人在申请就业准证(P-pass)和S准证时将予以优先考虑。人力部还推出“就业准证自我评估系统”, 免费在线评估工具,其作用是让新加坡的用人单位包括申请人在内,了解其要申请的就业准证是否会获得批准。
财政部则负责实施免退税等优惠措施。为了鼓励企业招纳外国优秀人才,政府规定,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减免税。
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机构,经济发展局(EDB)则负责确定战略性产业和方向,推动产学研结合,并为国际人才的引进提供策略性的指导。
政府在引进外国人才之后,还注重他们的社会融入,并试图通过改变他们的政治忠诚而使他们效忠于新加坡,以使之成为国族建构工程的一部分。2007年,总理公署内设立了公民与人口办公室,负责整合新移民到新加坡社会中来并且做出贡献。
2009年9月,由政府、私人企业及民间组织共同组成了国民融合理事会(National Integration Council),提出“开放门户、敞开胸怀、开阔思想”的“三开”口号,要从不同方面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促进各社群间的相互信任。政府还为此拨款1000万元新币,设立“社会融合基金” (Community Integration Fund)。

(图源:roots.gov.sg)
三、李光耀人才思想的地位及新加坡人才发展战略的成效
毋庸置疑,五十年来,李光耀是新加坡政府政策及发展战略制定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有着指导性的影响。从建国初期,李光耀就清楚明白新加坡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自然资源匮乏,因此需大力发展经济。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就必须以人才立国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李光耀一开始就提倡发展高等教育,这也成为新加坡政府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的项目。从1955年的南洋大学,1962年的新加坡大学,1980年的新加坡国立大学,1991年的南洋理工大学,1999年起逐步建立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及2012年正式运作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还有新加坡理工学院(1954年)、义安理工学院(1963年)、淡马锡理工学院(1990年)、南洋理工学院(1992年)、共和理工学院(2007年),五十年来新加坡的高等教育逐步的完善与多元化,学生的求学机会也由此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