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網購崛起 建安大廈店家們感嘆「被淡忘」

隨著建大廈安(Peace Centre)與建安公寓(Peace Mansion)組成的綜合項目去年12月成功集體售出,這個擁有49年歷史的商業中心或被重新發展為新項目。早在建安大廈成立初期就在這裡落腳的店家們如何看待大廈的興衰,對未來又有什麼打算?
在建安大廈一樓專賣和修理樂器的Renner Piano從1975年開始就搬到建安大廈營業。75歲的執行董事賀盛峰表示,他的父親自1943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就創辦這門家族生意。
「剛剛搬來的時候可以說是輝煌時期,因為新加坡沒有幾座購物中心,就有很多人跑來,可能是享受冷氣等等。當時,人潮蠻多的。」
時代變遷網購崛起 建安大廈逐漸沒落
40多年來,隨著我國的購物商場越建越多,建安大廈也漸漸地被人淡忘。眼見建安大廈逐漸走向沒落,業者們都感嘆時代的變遷,尤其是網上購物的崛起。

專賣和修理樂器的Renner Piano從1975年開始就搬到建安大廈營業。(圖:鄧沁怡)
「現在東西變化太多了。以前是用先現金的,現在是用信用卡、掃描等。現在人家看鋼琴,我覺得很奇怪,他們可以上網看。不知道聲音好壞、感覺怎麼樣,他們也照買。買回去不行,再打電話給我們說,為什麼我買的鋼琴不行了。」
早從1976年起就在建安大廈設立女性服飾專賣店Emms Boutique的72歲張海棠也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人轉而在網上購買衣服,像她這樣的實體老店要抗衡並非易事。
生意欠佳 店家不停換
賀盛峰指出,附近的學校慢慢遷移,加上冠病疫情,更導致生意一落千丈。兩年前,他毅然決定縮短營業時間,以減低成本。大廈內的租戶也因為生意欠佳,做不久就換人。
「有些人做一下就走了。我隔壁的隔壁的一家店,一年就換了三到五組人,因為根本沒有人來。」

建大廈安(圖:梁雪琦)
張海棠透露,建安大廈租金偏低,因此近年來也有許多年輕的創業人士租下空置的店面拿來實驗做生意。
「這邊很奇怪,這邊的店都是一個出一個進的。有一些人拿來用一年,一些年輕的他們用來試試看,要是生意好,他們就去找比較大間的。」

建安大廈(圖:鄧沁怡)
堅持了40多年 老字號或結業
賀盛峰坦言,位於建安大廈的這家店歸他所有,因此他無需付租金,但要支付店員費用、水火費、貨艙費等,根本入不敷出。倘若建安大廈重新發展,他預計賠償金將不足以讓他在別處落腳,因此很可能會結業。
雖然可能做出這個決定讓他感到痛心,但他決心堅守家族生意,直到最後。
「能撐多久就撐多久。父親傳下來的,我們做小輩的如果要尊重他當然是要守住,雖然這幾年生意不理想。人家講創業難,守業更難。如果真的集體出售程序成功,我們就結束營業,沒有辦法,不是我要的。」
但也有業者對建安大廈或重新發展感到慶幸。
張海棠和賀盛峰一樣,可說是大廈內僅存的「老店家」。

女性服飾專賣店Emms Boutique早從1976年起就在建安大廈落腳。(圖:鄧沁怡)
她表示,建安大廈就像是她的家。她待在這裡的時間比在家裡還長,也和熟客以及大廈內的其他業者結為好友。但她坦言,早在幾年前就想退休,如今建安大廈成功集體售出,她也會趁這個機會結業退休。
「因為我也有年紀了,也在等待這一天。早早要放掉很可惜,因為我也有很多熟客,她們每次跟我說,阿姨你不要退休,我們找不到這種價錢的衣服了。我們的生意都是靠熟客帶進來的。」
藝術家以建安大廈為靈感 展出攝影作品
李錦麗是張海棠的熟客之一,也是新加坡國際攝影節創辦人兼總監的她見證了建安大廈的時代變遷,決定在大廈一些空置的店面里展出和大廈歷史相關、發人深思的作品。
其中一個店面展示了一些以大廈停車場為背景的照片。另一個空置的店面則被包裝成一個等候室。訪客們在等候室里可以翻閱一本以建安大廈各個店家的「等候區」為題材的攝影圖集。

其中一個店面展示了一些以大廈停車場為背景的照片。(圖:鄧沁怡)

另一個空置的店面則被包裝成一個等候室。(圖:鄧沁怡)
李錦麗表示,這個等候室也是店家們面對著無數個未知數的心情寫照。
「藝術家訪問了所有店家,也對每個店的顧客接待區進行了拍攝。這些店家都表示,他們不知道最後一天是幾時,也不知道他們搬走了還會不會繼續他們的生意,所以大家都在等候。」
數次招標的建安大廈與建安公寓組成的綜合項目去年12月以6億5000萬元成交。
買家是由集永成(Chip Eng Seng)子公司CEL Development、金成興控股(KSH Holdings)旗下Ultra Infinity和新海逸集團(SingHaiyi Group)子公司Sing-Haiyi Crystal共組的財團。它們通過私下協議(private treaty)方式完成這項交易。
三家公司早前分別發布文告披露,財團將尋求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原則上批准以填補地契,以及市區重建局的批准,以重新發展為商業和住宅混合用途的房地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