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不少低糖或無糖飲料非但不比含糖量較高的原味飲料便宜,有的甚至更貴。受訪公眾對此現象提出疑問,也有公眾認為,除非少糖或無糖產品跟原味相比更便宜,否則原本就愛喝甜飲的公眾相信不會改變選擇。
受訪食品科學專家和學者指出,少糖飲料反而更貴,看似「怪象」,但背後涉及複雜的生產工序、營銷手段和供需平衡,因此必須多管其下才能逐漸降低這類較健康飲料的價格。
我國自2016年向糖尿病宣戰以來,政府一直鼓勵國人少喝甜飲、調整口味;衛生部本月初也和保健促進局展開公眾諮詢,針對向包裝加糖飲料(pre-packaged sugar-sweetended beverages)徵收糖稅,甚至可能完全禁售高糖飲料等措施收集民意。

超市裡售賣的一些低糖或無糖飲料,價格比含糖的原味飲料來得高,但專家指出這當中涉及複雜的生產工序,不能單看表面價格。
高價位難吸引公眾改變選擇
有公眾指出,低糖或者無糖的較健康飲料和食品,反而比加了糖的貴,這會讓消費者打消購買較健康飲品的念頭。記者日前走訪了幾家超級市場和便利商店,發現市面上的汽水確實存有這種現象,一些低糖或無糖飲料要比原味飲料貴1至2角。
在職總平價超市,同樣一瓶1.5公升的可口可樂,原味賣2元5分,無糖的賣2元3角;昇松超市售賣的維他奶每六包售價為3元15分,無糖維他奶是3元5角; 便利店賣的500毫升含糖百佳綠茶為2元1角,無糖煎茶是2元2角。
一些產品的無糖版本則是間接加價,比如,每包19克的三合一的Nescafe咖啡粉,19包包裝的售價為6元15分,每包9克的二合一無糖Nescafe咖啡,雖然分量較少,但19包包裝售價也是6元15分。
但也不是所有的飲料有價格差異,比如,一些超市網店的100 Plus和「紅牛」飲料,無糖或少糖,跟原味價格一樣。
公眾吳玉子(29歲,主婦)說:「製作少糖飲料的原料比起原味來得少,可是卻要付更多錢,怎麼想都覺得奇怪。再來,我覺得少糖飲料跟原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不健康,那我寧可花錢買原味的。」
蔡瑋倫 (26歲,執行人員)則說:「如果要低糖選擇較貴,我又想喝汽水,我一定會買較便宜的原味汽水。」
也有公眾認為味道才是促使他們改喝較健康飲料的關鍵。韓子豪(27歲, 財務分析師)說:「我不能接受零糖可樂的味道,所以對我來說,較健康飲料好不好喝比是否便宜重要。」
銷售顧問鄭偉軒(30歲)也說,若當局真的決定實施徵收糖稅的措施,希望不只是看到高糖飲品價格上漲,而是看到較低糖飲品的價格跟著下降。他說:「至少大家在選擇較低糖飲料時,不用多花錢,而原本就喜歡甜食的人比較可能改買較健康的食品。」
針對低糖或無糖飲料價格為何較原味飲料高,《聯合早報》向可口可樂、百佳、楊協成等商家發出詢問,楊協成表示不願置評,其餘商家則沒有答覆。
專家:減糖是最難工序環節
專門研究如何為食品減糖的淡馬錫理工學院應用營養學與升糖指數研究專業領域主任芭絲卡蘭博士(Kalpana Bhaskaran)受詢時說,消費者對於價格抱著「天真的看法,以為便宜才划算,或者一分錢一分貨。」
具體就食品中的白糖來說,它不只為增添甜味和卡路里,還涉及口感、氣味和味道,甚至能讓食品的保質期更長。
「這就是為什麼技術專才和消費者口味測試是調配新產品的必要環節,而減糖其實是營養學最難的挑戰,其次才是降低卡路里、膽固醇、飽和脂肪和鹽分。」
她因此指出,低糖飲料之所以不比原味飲料便宜,是因為在重新調配飲料的過程中,商家不只得徵詢專家的意見,也得收集消費者對新產品的看法,這都會提高飲料的製作成本,進而提高成品的價格,這還不包括替代材料的成本以及這些材料面對的監管條例和食品安全管制。
她舉例說,有些廠商會用水凝膠(hydrocolloids)來取代白糖,比如果膠(pectin)、結冷膠(gellan gum)或纖維素膠(cellulose gum)等,它們能仿效全糖飲料的順滑口感,卡路里也較低,還能避免高濃度代糖的異味,較容易讓消費者接受。
她認為,要讓低糖飲料更便宜,除了提高需求外,還要調整零售店的促銷、減少含糖飲料的廣告和徵收糖稅等多管齊下才能見效。
學者:市場競爭或徵稅 有助為少糖飲料降價
不過,義安理工學高級講師詹家敏卻認為需求增加並不意味著價格會下調。「如果需求繼續增加,製造商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把價格調低來吸引顧客購買。」
他認為,除非較健康飲料市場的競爭激烈,或有多個商家同時減價,不然這類產品的價格不會變化太大。
詹家敏也說,商家為新推出的較健康飲料定下更高價格,也是因為「降價容易漲價難」。
「一旦價格下降,製造商就很難再漲價。消費者會認為產品變貴,轉而買其他品牌,導致製造商流失消費者。」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教授芬克爾斯坦(Eric Finkelstein)認為,對含糖飲料徵稅,再用稅額為較健康飲品提供津貼,是推廣低糖或無糖飲料的最佳做法。
但他也提醒,由於一些低糖或無糖飲料也含有卡路里,因此若提供太多津貼,可能造成國人過度飲用,攝取太多卡路里,造成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