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存在住房問題,而且短期內似乎無法解決,無論已開發國家的柏林、首爾、紐約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河內、達卡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其中,住宅矛盾解決的兩個極端,就屬香港和新加坡了。

香港的住房問題,不再贅述,劏房滿街、房屋破舊,均價全球第一,住宅矛盾似乎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很多人歸結為是有房群體通過環保控制土地開發,從而導致房價維持高位,我倒覺得更多是因為大陸資本的沉積、全球避險資金集中、地產寡頭聯合SAR深度操縱市場的原因。今不談香港,只看一個正面典型:新加坡。

新加坡曾經承諾,讓每一個工作著的家庭有房子。
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有50萬以上的人住在貧民窟,民生之多艱,建屋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簡稱HDB)應運而生。並立即制定了「五年建屋計劃」,著手建造低成本的房子租給低收入家庭。
到了1965年,政府共建造了5萬多套組屋,住房問題稍有緩解。1964年,政府開始鼓勵中低收入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組屋。時至今日,新加坡組屋數量已經突破了100萬套,人均自有住房率約90%,相比深圳的35%左右和其他同級別城市的50-70%,這個成績無疑是輝煌的,李顯龍藉此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重墨彩的一筆。

究其原因,總結為;
1、新加坡憲法規定賣地收入直接進國庫,政府不能花,所以政府稅收的利益沒和房地產綁在一塊;
2、新加坡把累計的財政盈餘過通過GIC公司在海外投資。每年國庫投資回報的一半能拿出來花,目前這是新加坡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收入高過於個人所得稅,也比消費稅多;
3、新加坡實施精英教育,實施meritocracy(精英主義模式),全民競爭、全民服役,要求每個人時刻警惕時刻進步時刻工作,每個人的義務盡到最大化,保證給你的房子不是「白住」。

那麼,這樣以政府為主導的住房模式,可以複製到中國的大城市以及住房形勢相當嚴峻的英國、德國、荷蘭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嗎?
答案:新加坡模式就像華西村模式,很難複製!
事實上,北京的共有產權房、深圳的安居房政策表明,中國部分城市已經在學習新加坡模式了,只是,我最擔心的是,這個政策能不能推行到所有城市以及能真正享受到這個權益的人能有多少?

北上廣深是城市,如果實施組屋政策,人人都能享受高補貼,買一套到手即賺的房子(新加坡組屋到手轉手即賺20萬新幣起),那所有人口都將湧入北上廣深寧行蓉漢來抽籤,雖然很多人會說我只是自住,我不炒房。
新加坡是個彈丸之地,580萬人口,0.72萬平方公裡面積,人口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實施起來相對便利。就好比,深圳人口再少一千萬,並控制人口流入,以深圳的財政壓力,相信同樣可以實施組屋政策,澳門都可以派錢,深圳也可以。
新加坡能是新加坡人的新加坡,但深圳不能只是深圳人的深圳,上海不能只是上海人的上海,設身處地一想,把身處北上廣深的你打回原籍,在原籍給你低價分配一套2室1廳的房子,你會開開心心安居樂業?

所以,新加坡的組屋模式,並不適用中國哪怕是以色列、韓國這樣小一點的國家。
同時,因為組屋政策,新加坡必須嚴格控制人口流入和組屋准入規範,否則,終究有一天,土地、資金的問題都會反過來給這個政策的繼續實施帶來壓力。
來源:漁村T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