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二胎媽媽在懷孕22周時驗出胎兒患有先天心臟缺陷和罕見內臟異位,儘管命運多舛,她勇敢決定保胎,所幸兒子術後狀況良好,如今上小一,熱愛跳舞也能運動。
《新明日報》報導,龐佩妮(42歲,家庭主婦)於2016年,在女兒約3歲時懷上二兒子。當她懷孕5個半月產檢時,被醫生告知腹中兒子不僅患有先天性心臟畸形,胸腔和腹部的器官還與常人的位置完全相反,即患有罕見的內臟異位。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療中心小兒心臟科高級顧問醫生陳敬傑解釋,龐佩妮的兒子患有右心室雙出口(doubleoutlet right ventricle),即主動脈和肺動脈均連接至右心室而非一左一右,以及肺動脈瓣狹窄(pulmonary stenosis),阻塞從心臟到肺部的血流。

陳敬傑醫生(左3)與彭於安(右);左起為龐佩妮和小兒子、彭原健和大女兒。
龐佩妮和丈夫彭原健(47歲)了解到,兒子出生後就得進行大手術修復缺陷,且有可能每十年就需要一次手術。
「甚至有醫生告訴我,我兒子以後可能需要全天候看護。」
龐佩妮的兒子彭於安於2016年11月23日出生。他隨後被送進加護病房,並進行複雜全面的檢查。距離他一歲生日只有15天時,心臟手術成功進行。
如今6歲的彭於安術後恢復良好,只需每兩年複查一次。雖然劇烈運動時仍得暫停休息、跳躍太多次還會因心臟超負荷而嘔吐,但他得以正常生活,平常喜歡跳舞以及和姐姐弟弟玩耍。
1萬人僅1例 罕見病例
國立大學兒童醫療中心小兒心臟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郭瑞財教授說,一萬人中約有一例內臟異位,在本地屬於罕見。
「如果內臟異位包括心臟(即心臟在右),病患一般沒有健康問題。但如果內臟異位心臟卻正常在左,有心臟缺陷的可能性會稍高。」
在本地,若胎兒出現生理缺陷,孕婦在24周前可以終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