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抱,講故事」
「不行!媽媽在幫我溫習功課,你走開!」
「哥哥打我~」
「是你先搶我玩具的!」
「妹妹把我書撕壞了……」
「媽媽,你有了新寶寶,就不愛我了嗎?」
……


這是誰家的日常,舉個手~~
家裡孩子多了,媽媽恨不能變成三頭六臂,工作、操持家務,還要管隨時隨地都想黏在你身上,搗亂又脆弱敏感的小傢伙們……
欣媽家有3個娃,欣爸也絕對不算甩手掌柜,但已經覺得「日常處在崩盤邊緣」了,每天有協調不完的糾紛。

最近,聽說竟然有新加坡華人家庭,養了8個孩子!(這一定是新加坡政府最愛的家庭樣本了!)

辣媽真的好好奇:一個家庭養兩三個孩子已經壓力山大,養8個娃,這對爸爸媽媽的耳朵和心臟,還好嗎?
而且,一家10口的花銷,分分鐘要破產的節奏啊!一個月光吃飯就得花不少錢,再加上上學、看病、買衣服、文具、玩具、出去玩……月入2萬新都不一定夠用!
讓我們看看這對超人爸媽,都是怎麼搞定一切的吧~
一對爸媽8個娃
新加坡的公務員施先生(化名)和他的妻子以及8個孩子,住在馬西嶺的一間超大組屋裡。
最小的孩子今年2歲,最大的17歲。
這個大房子有5間臥室,除了最大的姐姐小愛,最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個小房間,其他人都有自己的「舍友」。

16歲的大姐與14歲的妹妹一起玩電子遊戲
「我們家就是一個遊樂場,」爸爸說,「打架、吵架就是家常便飯。」他們會儘量減少孩子們看螢幕的時間,孩子們最經常做的活動,是玩樂高、畫畫,或者去操場玩。
如果都去的話,瞬間5人足球隊不是夢,替補都有了!

孩子們在客廳里享受打打鬧鬧的歡樂時光~~
沒有幫手,家裡一樣井然有序!
很多姐妹在懷老二或者老三之後,第一個想法就是——請女傭!
但是這個大家庭,沒有買車,也沒有請女傭,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秩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崗位,別說,還挺有用的。
孩子們從2歲開始學著做家務,先從整理衣服、清潔垃圾、洗碗擦桌子等簡單的任務開始。

3歲的小伊整理好所有的鞋子後,坐在鞋架上展示自己的成果。這個大家庭的每個孩子都只有一雙鞋,除了長大的哥哥姐姐——他們需要另備一些學校鞋。
蒸米飯這個工作,需要計量器、多一些力氣和控制力,以及用電的知識,所以分派給大一點的孩子來完成。
再大一點,孩子就需要學著做菜了,這個大家庭周末的食物,都是由孩子們一手準備的,每個大孩子,都有幾個自己的拿手菜。

孩子們的一周職責貼在廚房門上,他們會依據這個表格來安排自己的時間。

「一旦孩子們開始做家務,你會發現花費更少,浪費也更少了。
爸爸說,這麼做有明顯的好處:「孩子們開始清理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他們就知道不要把食物掉在地板上。他們開始自己疊衣服、找衣服,就會知道一定要放入衣櫃,不能隨便亂丟。」

14 歲的阿卡正在熨她的制服,孩子們在11歲左右才會被允許和教導如何使用熨斗,小妹妹好奇的觀察姐姐的一舉一動。
這對夫妻累積了不少類似的智慧,所以,即使有8個孩子,施先生一家也可以做到3-4天才洗一次衣服,以便節約用水。
這個秩序,也不是一開始就建立了的。
媽媽回憶說:
當我們有3個五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照顧時,生活就會變得比較艱難。直到我們的大孩子開始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這才讓我們解決了大問題。

喂飯、換尿布,帶弟弟妹妹睡覺,哥哥姐姐們現在都做得很順暢自然。他們也會幫助已經上學的弟妹們輔導功課。讓大孩子幫忙照顧小的,也讓他們學會了為別人考慮,不再只想著自己,也擁有了一定的管理能力。
當然,有足夠的空間,能做到這樣的井然有序,也跟施先生夫妻倆早早購置了一個超大的組屋有關係。
12年前,當他們有了3個孩子時,這對夫妻將他們在榜鵝的五房室組屋,換成了馬西嶺的一套超大組屋。

這房子有5個臥室和3間浴室,足以容納他們和一大群孩子。年初的時候,有6個家庭成員感染了新冠,最近14歲的二兒子感染了手足口,都能順利的居家隔離。
不過,施先生夫妻也說,有8個孩子的確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挑戰,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在安全措施放寬之前,團體人數被限制5人甚至2人,他們一家10口很難一起出門。
這也意味著,這個基督徒家庭,在那段時間不能去教堂,只能在家裡做禮拜。

一家人一起敬拜讚美
疫情期間他們很少出去。每周,施先生選擇帶3個孩子一起出去買生活必需品,孩子們學著挑揀蔬菜、水果。
他們的孩子從3歲起就開始學習到雜貨店買東西了。

大一點的孩子是小一點孩子的榜樣,姐姐在看著弟弟妹妹們挑選蔬菜,一一稱重量,然後一起提回家。


回到家,兩個姐姐把剛採購回來的一周食品、雜貨分門別類放進冰箱,小妹妹則在一邊觀察、學習。

當天的午餐,有姐姐萊爾準備的炸雞翅,現在大孩子多了起來,周末的餐點基本上都是大孩子們在做。

他們的餐點很健康,兩肉一菜,配上低血糖指數的印度香米。
吃完飯之後,一家人聚在大大的客廳里,享受輕鬆愉快的時光。「聊天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爸爸說。

10口人一周的花銷有多少?
你猜這個這個大家庭,每星期的餐飲、零食的花銷有多少?
只有大概300新。
雖然看起來預算有限,但這對46歲的夫婦,很會精打細算,孩子們吃得營養,也有零食,他們會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
一條特大的全麥麵包可以做一周的早餐,當然,還會配上紅豆包、腸粉等等孩子們愛吃的其他早餐食物。

餐桌上的氣氛很活躍
施先生一家基本上都是在家裡吃飯,因為就算是去麥當勞,對大家庭來說也是很貴的。對孩子們來說,如果出去聚餐,就像過節一樣讓他們興奮不已。
最近飆升的物價,讓家庭的採購負責人施先生感受到了壓力。他把經常購買的低膽固醇雞蛋換成了更便宜的品牌。
他了解附近所有超市和濕巴剎的價格變動。
比如孩子們愛吃的三文魚,平日裡每公斤$22新元。但如果碰到昇菘超市促銷,每公斤只要$12~$14新元,這個價格比濕巴剎便宜得多。
這時候爸爸就會以$60新元的價格買一整條三文魚,家人就可以在兩周內好好的大吃幾頓。

這次超市採購一共花了$120新元,比他們平時高出約$20新元。於是爸爸只能拒絕了13歲的女兒想要$4.75新元的Ruffles薯片的請求。
「這個太貴了,你知道的。」爸爸溫柔而堅定告訴女兒,換了一款價格低一點的薯片給她。
本來沒計劃生8個孩子
這對夫婦今年都46歲了。
施先生說,最初,他自己只想要2個孩子,而媽媽想要4個。兩個人都從來沒有想過會有8個孩子,這是他們一生中做過的最瘋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