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以及文化、社區及青年日前宣布:
9月25日起,新加坡情侶註冊結婚手續將全面數碼化。
這意味著,從男女雙方提交結婚通知書、到完成宣誓聲明,都可在線上進行。
此外,紙板結婚證書也將走入歷史,新人宣誓結婚後,會收到婚姻註冊局發出的,附上電子結婚證書的電郵,他們可以下載這個電子版證書來存檔。
新條例最大的好處,無疑是能為準新人帶來便利。
今後,他們再也無需親自到婚姻註冊局走一趟辦理行政手續。對那些正在為籌辦婚禮而忙得不可開交的情侶來說,此舉應該會更受他們歡迎。
與此同時,准新人也能省下一筆開銷。目前,情侶通常都會在親友的見證下註冊結婚,在儀式結束後一般會請親友用餐,有些還會特地聘請攝影師記錄當天的畫面。
有了線上註冊程序,准新人只需上網點擊幾個按鈕,繳付42新元的手續費即可(前提是結婚的其中一方必須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
順道一提,如果夫婦要辦理離婚手續,在新加坡也能上網處理,因此不論是共結連理或各奔東西,過往得面對面解決的事情,今後都能轉至線上辦理。
逾六成准新人婚禮花費超過3萬元

本地情侶往後註冊結婚時,無需親自到婚姻註冊局走一趟。(海峽時報)
當局之所以會做出這項新宣布,相信某種程度上與疫情期間的措施不無關係。畢竟,為了遵守防疫規定,准新人當時可選擇通過線上模式來完成宣誓聲明,下來這將會成為常設選項。
在疫情最嚴峻時,不少新人都改在線上完成終身大事,部分受邀的賓客在家觀看婚禮,也會收到新人送到府上的佳肴,邊吃邊遠程參加這場婚事。
雖然疫情趨穩後,本地大部分的新人都選擇恢復舉辦實體婚禮,但疫後某些情侶對於「婚禮」二字的概念也有所改觀。
這不禁讓人好奇:
既然註冊結婚也能數碼化,本地會不會有更多婚禮開始走簡約路線?

許多新加坡華人仍遵照傳統婚俗舉辦婚禮,包括過大禮儀式。(聯合早報)
相信應該只有極少數的准新人會依然沿用疫情婚禮的那一套,索性只在網上舉行婚禮能省則省。
多數新人應該還是會想要在線下辦實體婚禮,畢竟一生一世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只不過,不少本地准夫妻,開始更願意嘗試籌劃簡單又不失莊重的婚禮。
紅螞蟻不久前就介紹過,有三對新人近期「捨棄」酒店、而選擇在意想不到的地點舉辦婚宴,包括麥當勞、海底撈,以及咖啡店。
相比之下,在這些地方辦婚禮肯定比在酒店便宜得多,也應該能讓新人從賓客的紅包中「回本」。
尤其面對通貨膨脹,加上承辦婚禮的業者也有人手短缺、成本提高的問題,一般在新加坡舉辦婚禮,花費少說都要三萬元以上,而且數額有增加的趨勢。

約四成本地新人在籌辦婚禮的平均花費上,介於3萬至4萬9999新元之間。(取自Singapore Brides網站)
本地婚禮資源網站「Singapore Brides」在2020年2月(即疫情暴發之前)發布的數據揭露,接受調查的准新人中,
約四成在籌辦婚禮的平均花費上,介於3萬至4萬9999新元之間。
另外,18%的准新人花費高達5萬至8萬新元之間,還有4%的婚禮預算超過8萬新元。
同一份調查也發現,近七成的本地新人仍選擇在酒店舉辦婚宴,其餘則選在餐館、咖啡座,或是在外國舉辦。

新加坡有近七成的新人仍選擇在酒店舉辦婚宴。(取自Singapore Brides網站)要維持婚姻,從簡是第一步?
除非結婚雙方都有「金山銀山」,否則婚禮花費太高可能會讓新人吃不消,尤其「伴隨」大部分本地新人的另一筆顯著花費,就是購買預購組屋。
根據上述調查,對於83%的受訪者來說,選擇婚禮策劃公司的最主要考量是花費。多92%的准新人坦言,婚禮的大大小小開銷是由他們自己承擔的。
因此,倘若能縮小婚禮的規模,肯定會減輕他們身上的(財務)壓力。但是,基於新人本身對「夢想婚禮」的追求,或是家長給予的意見與疊加的期望,很多時候,婚宴最終都不得不辦得體面一些,甚至是鋪張一些。
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陳寶玲助理教授最近在一篇《海峽時報》評論中,針對新加坡情侶對於註冊結婚和舉辦婚禮提出以下觀點:
既然奢華的婚禮儀式,對情侶來說可能不是最好的開始,通過減少結婚儀式和開銷減低他們所要面對的麻煩,可能會促使更多情侶願意這麼做,這還能幫助他們在感情路上走得更長遠。
陳寶玲助理教授還引述一份研究數據,印證婚禮開銷過高未必有助於婚姻。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針對3000對美國夫妻的調查透露,婚禮花費越高的夫妻,離婚的機率反而更高。
該調查一項有趣的發現是,相比那些買便宜戒指的男性,花2700新元至5400新元購買訂婚戒指的美國男性,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更高。

除了婚禮花費,預購組屋對許多新加坡年輕夫婦而言也是一筆顯著開銷。(海峽時報)
陳寶玲說,研究團隊給予的解釋是,夫婦在大喜之日揮霍以致面臨經濟壓力,就容易造成日後婚姻出現裂痕。
雖然上述調查結果未必能套用在新加坡夫婦面對的情況,但曾有本地調查指出,金錢糾紛正是不少本地夫妻以離婚收場的主因之一。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今後是否有更多本地夫妻,願意從註冊結婚開始踏出第一步,讓婚禮儀式也隨之從簡?但似乎真的沒必要為了追求一天的儀式感,而讓下來共度終身的日子變得經濟拮据而不愉快。
陳寶玲助理教授強調說:
「夫妻和家庭想在這特別的日子裡花費多一些,其實是合理的。但無論如何,熱情招待受邀的賓客及創造美好回憶,也須取得平衡,至少不應該給新婚夫婦帶來沉重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