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胃的紅油抄手、鮮美的餛飩……你能說出幾種「皮包陷」菜肴呢?不同地區的華人文化不盡相同,發展出不同版本的「餃子」類食品,如「抄手」、「肉燕」、「清湯」、「扁肉」、「雲吞」等。你聽說過這些「皮包餡」食物嗎?
對它們的認識又有多少?先閱讀全文認識5種「皮包餡」美食,再掃描QR碼來個「腦筋急轉彎」!
餃子

餃子在華人文化里有超過1800年的歷史,據說最早由東漢時期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餃子又被稱為「交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象徵新一年的到來。從清朝開始,華人就已經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
餛飩

說到餛飩,大家可能也不陌生。我們平時在熟食中心見到的餛飩其實是「小餛飩」,特點是皮非常薄,吹彈可破。與餃子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煮熟後有透明感。因此,相較於把重點放在蘸料的餃子,餛飩更看重湯頭。在中國,不同地區對餛飩也有不同的叫法。
清湯

在新加坡,一說到清湯,你的腦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現出那道清甜美味的糖水?但如果你和一個中國江西人說「清湯」,他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當地的一種餛飩。江西的清湯重點不在餛飩本身,而是它的湯頭,這也是它與普通餛飩最大的區別之一。
肉燕

如果你是福建人,對肉燕一定不陌生。肉燕是福建特有的餛飩種類,據說在明朝嘉靖年間,由福建浦城一位御史創造。不同於前面提到的扁食,雖然都是來自福建的美食,但肉燕與餛飩有明顯的區別。
抄手

之前說到我們現在生活中見到的「餛飩」大部分應該算作「小餛飩」,那有沒有「大餛飩」呢?當然有!如果你是川菜的忠實粉絲,那你一定聽過抄手吧?沒錯,四川的抄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大餛飩」之一。
掃描QR碼或點擊閱讀原文(Read more),
到互動頁面去玩答題遊戲,
科普自己的「皮包餡」美食小知識

文:何家煒 整理:何家煒, 黃雲欣 設計:洪惠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