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麗瓊在工作上有時會吃閉門羹,還曾因敲門聲被學生的鄰居責罵,但她不放棄與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關係,也曾親自帶學生回校上課。
看到學生後來願意自己上學,學習上有進步,這些都成了她的推動力。
甄麗瓊(40多歲)是光道小學的學生福利人員,工作是協助教師監督有需要的學生,尤其是長期缺課的,通過家訪並和相關社區機構協作來幫助學生。

學生福利人員甄麗瓊堅信,每個孩子都應獲得機會發揮潛能,她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幫到有需要的孩子和家庭。(龍國雄攝)
2015年,教育部先為10所中小學安排學生福利人員,目前這批人員增加到50多名。
教育部答覆《聯合早報》時說:「目前,54所學校有學生福利人員,到了明年中,會為另外六所學校提供福利人員。接下來,教育部會注意這方面的需求,與學校一起加強對學生的全面支援。」
發言人說,福利人員在必要時會與社會服務機構等協作,幫助學生的家人建立一個更穩定的環境,引導家長支持孩子的學習。
政府上個月宣布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提升」(UPLIFT),加強對弱勢家庭孩子的支持,其中一個工作範圍是探討如何解決孩子長期缺課的問題。去年,每1000名小學生有約1.1名長期缺課,每1000名中學生則有約7.5名長期缺課。
光道小學校長黃秀萍受訪時說,教育部去年為該校派來福利人員,與教師攜手支持有需要的學生。當發現學生在一個學期內有超過兩成的時間缺課,福利人員就會介入跟進。
她說:「之前,教師只能在下午放學後到學生家,但家人未必在家,教師很難聯繫他們。教師也沒有社會服務的聯繫,未必能及時提供協助。福利人員對學校的幫助很大,她能更有效地跟進學生的情況,長期缺課的學生人數大約減了一半。」
說服家長重視孩子教育
會計師出身的甄麗瓊曾在學校當教育協作人員,兩年前經推薦轉為學生福利人員。第一次到學生家做家訪時,她會與另一名學校代表同行。有時,上門後家人沒睡醒或不想開門,她就只好回去。有一次,她還因敲門聲干擾到鄰居而被罵,但她都從容應對。
甄麗瓊指出,這些孩子有的來自單親、背景複雜的家庭,或父母在服刑,家中沒有成人引導他們。「家長本身也面對生活壓力,或不懂得處理問題,就對孩子的事置之不理。我們要說服家長做出改變,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有些事急不來,必須耐心引導。 」
她舉例說,一名母親經開導後更積極地讓孩子上學,也在學校的協助下找到工作。孩子定期上課後,學習有所進步。「這一步步的進展給我很大的動力,我要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有向上的機會。」
殷瑋健(31歲)是聖安德烈中學的學生福利人員,要讓青少年願意與他溝通,並非易事。例如,他曾幾次到一名學生家做家訪,學生卻關在房間裡,不肯出來。他後來通過學生的親戚幫忙勸導他,漸漸與學生建立好關係。
他說:「與學生溝通時,我會嘗試從他的興趣切入,而不是直接針對問題。同時,向班主任和課外活動教師了解他的進展。看到學生缺課問題有改善,成績有起色時,我感到欣慰。」
聖安德烈中學校長陳清娘指出,學生福利人員能與教師的工作相輔相成。教師和年級主任等向來都會定期討論,找出需要協助的學生,並嘗試解決問題。遇到一些較複雜的情況,就會通知福利人員,藉助福利人員的專長,校方能更有效地照顧學生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