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亞
一項調查顯示,過半新加坡公眾因擔心感染冠病,他們已沒有信心像過往般外出,成為擁擠人群的一部分。
宏利保險新加坡(Manulife Singapore)在今年6月底針對超過1000名年齡介於21歲到64歲的公眾展開調查,了解他們如何看待取消阻斷措施後的防疫限制。
調查指出,在疫情暴發前,多數本地公眾過著快節奏生活,經常外出工作和娛樂。其中,約80%的人會定期與朋友或家人外出吃飯併到購物中心,也有約一半人每月至少去戲院看一次電影。

新加坡民眾目前若要出外須戴上口罩。圖為烏節路今年8月的情況。(檔案圖)
九成受訪者渴望外出活動 但僅33%真正有信心外出
然而,在阻斷措施結束後,多數受訪者卻對重新開始戶外活動抱持謹慎態度。例如,雖然有超過90%的受訪者渴望重新外出參與活動,但只有33%的人真正有信心付諸行動。56%的人希望回戲院看電影,但僅有31%的人表示真的會去。
宏利保險新加坡副總裁兼品牌、傳播和贊助部門負責人林韋妦解釋,讓公眾不願外出的原因,除了擔心染病,還有不願長時間戴口罩,以及嫌到處登記很麻煩等。而相對於疫情帶來的健康風險,本地有超過一半公眾更關心經濟和工作保障問題,有53%的受訪者就表示,擔心個人和家庭的財務狀況。當然,也有約40%的人關心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
林韋妦說,自研究報告結束後,情況還在轉變,新加坡公眾也逐漸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生活,慢慢有信心出門。
「但與大流行前的日子相比,我們今天所目睹的戶外活動量仍有很大的差距。這不僅對我們個人生活方式有影響,對依賴旅遊業維持生計的企業和整體經濟也產生重大影響。」
在當地航空業擔任銷售經理的胡偉強(35歲)說,他和當財務顧問的妻子,以及四名年幼子女直到8月中才敢到戶外遊玩,但至今仍不敢到室內封閉場所和在外用餐。
胡偉強說,即便是進入解封第二階段後,他們全家也嚴格遵守政府建議,連購買必需品也只派一人外出。「我的岳父岳母住在僅幾棟樓外,但岳父是德士司機,風險較高,我們只能減少探望。朋友聚會則是幾乎全部推掉。」

這家購物中心通過身份證尾號,控制進入商場的人數。(檔案圖)
不過,他對適應未來的生活還是充滿信心,認為久而久之,人們總是能想到應對冠病的方法。他本身還是會改變一些原有的生活習慣,比如戒掉原本熱愛的籃球,避免參與跟別人靠得太近的活動。
「這些習慣將成為我生活的新常態,不會特別困難。但讓我壓力最大的,還是工作受損、收入驟減,不得不焦慮地另想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