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跨政府部門工作小組宣布,6月2日後,新加坡共分三步「解封」。
第一階段,防疫措施依然嚴格,會持續數周。
第二階段:「過渡期」,放寬更多措施,允許人數較少的社交活動。
第三階段:「新常態」,多數經濟活動恢復,仍得時刻遵守安全措施,直到找到冠病疫苗。
除了戴口罩,安全措施包括:
1. 勤洗手;不要共享食物。
2. 在小販中心、咖啡店和食閣吃飯後自行清理碗碟。
3. 生病就應待在家裡。
4. 繼續遵守安全距離措施、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減少外出時間、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聚會。
5. 推行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在家辦公、錯開工作時間、分組辦公等。
6. 企業必須委任安全管理人員,推行相關措施,確保員工不要在休息或公共空間群聚。
7. 回返學校的學生應儘量留在課室,避免跟其他班的同學接觸。
8. 放學或在學校活動結束後,應立即回家,不可在外遊蕩或同他人接觸。
9. 年長人士鼓勵繼續待在家裡,通過科技跟其他家人聯繫,並保持活躍。
6月2號,進入第一階段,新加坡首先恢復以下活動:
1.可上門探望父母和祖父母,每天一次最多兩人。
2.學校複課,學生分年級輪流返校上課。
3.三分之一的員工可以回到公司上班,超過四分之三的經濟活動也將恢復。
4.宗教場所能開放。
5.恢復所有理髮服務、冷氣機和車輛保養、學校書局和校服零售店以及寵物的基本美容、一些醫療和復健服務。
6.樂齡學前中心等逐步開放。
提到「解封」,我們可以回顧所謂「封城」的來龍去脈 。
4月3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從4月7日開始,執行代號為「斷路器」(Circuit Breaker)的病毒阻斷措施,為期四周。

(李顯龍4月3日宣布「斷路器」措施。圖源:新加坡總理公署)
4月21日,宣布「斷路器」延長四周,總長八周,預定6月1日結束。
5月19日,宣布「斷路器」6月1日結束。

從4月7日到現在,六周過去了。各種吐槽——「這算什麼封城的,越封越多病例」
「什麼時候覆工啊,公司都快倒閉了」「老老實實封14天,什麼都解決了」「命都沒有了,談什麼經濟」「我什麼時候才能見我女朋友」…… 有人恨太緊,有些恨太松;有人恨太久,有人恨太短。
半封不封 不封又封
言歸正傳。這「斷路器」有人恨太緊,有些恨太松;有人恨太久,有人恨太短。
半封不封,不封嘛又封。有些人快被逼瘋了——「這算哪門子的封城?!」
5月20日,一覺醒來,我忽然明白了。難怪政府不叫「封城」,取了個奇奇怪怪的名字叫「斷路器」。
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啊哈,怕形象問題,明明是封城卻不敢說,偏偏取了個怪名字。
也有人想,啊哈,精英政府不接地氣,非得弄個莫名其妙的代號,除了你們自己,誰看得懂什麼叫「斷路器」?
其實,斷路器就是緊急拉閘制動。

為什麼要緊急拉閘制動?因為電力系統負荷太大,因為速度太快,不緊急拉閘不緊急制動,就要爆炸了,就要撞車了。
我們來看一下4月3日宣布「斷路器」措施之前的情況。

3月,歐美、東南亞多國疫情惡化,大批撤僑公民和居民陸續回到新加坡,加上3月15至21日新加坡學校假期不少人出國。到了3月中旬,新加坡出現大量輸入病例,觸發了社區病例3月下旬暴增。而大型集體客工宿舍的暴增感染,於4月初開始形成。
4月2日,新加坡累計病例1048人,出院266人,病逝4人,現存778人。當時,除了醫院的幾百張病床,只有D』Resort度假村改造的500人方艙醫院。
現在我們見到的這些新加坡博覽中心等,合計兩三萬人的方艙醫院和社區康復設施,都是4月中旬之後才逐一到位的。
現存病例778人,每天以幾十人上百人的速度遞增,醫院只有數百床位。正是4月初那時的嚴峻形式,觸發了「斷路器」緊急拉閘制動。
當時,社區疫情已經爆發,客工宿舍疫情也開始爆發,形成了兩個前線。如果4月7日沒有啟動「斷路器」,新加坡極其有限的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源肯定支撐不了兩頭同時作戰。
「斷路器」的設計功能
「斷路器」之所以稱為「斷路器」而非封城,正是因為它的設計功能不是為了掐斷病毒傳播,而是壓平峰值,為社會和醫療系統爭取時間,同時,爭取維繫社會和醫療系統繼續運作的經濟資源。
「斷路器」實施之後,社區病例在7-14天後(即4月14-21日左右)達到峰值,然後逐漸下降。從5月11日至19日,每天維持在個位數。
本文所謂「社區病例」,指的是不住在大型集體宿舍的所有人,包括本國公民、永久居民、各種長期准證持有人(如EP、SP、DP、學生證、陪讀證,還有不住大型集體宿舍的WP等)。
應該說,社區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當然,社區中肯定存在不少無症狀感染者,有可能傳播病毒。
這種情況自始至今是存在的。這也是新加坡政府認為,在有效疫苗面市之前,病毒無法根除,因此無法遏止傳播,只能壓平峰值的理論依據。

客工宿舍疫情也是在4月21日左右達到峰值。不同的是,它儘管之後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顯,每日仍維持高數百例。
為何把大型集體宿舍與本地社區分開統計?因為兩者的應對措施不一。前者可以進行「封城式」集中管理,統一安排送餐、送電話卡、安排匯款、安排醫療隊進駐等,宿舍內外的人交集較少。這是社區無法做到的。
研究客工宿舍病例時,必須注意的是,4月高峰時期,檢測的是出現症狀的;到了5月中旬,由於出現症狀的病人已經轉移到醫院和方艙,開始檢測無症狀人員。這些無症狀人員一經PCR檢測陽性,即列入確診名單。
因此,到了本時期,大部分確診病例都是無症狀人員。 無症狀當然可能出症狀,出症狀之後就有可能轉中症甚至重症;另,無症狀可以傳播,而且轉輕症之後傳播力強。因此,必須把無症狀人員列為確診,加以隔離或救治。
「斷路器」結束意味什麼?
「斷路器」結束,不意味就安全了。 只不過意味著沒有先前隨時崩潰那麼危險。
斷路器緊急拉閘了,汽車緊急制動了,然後呢?怎麼重啟? 直接把電閘全又接上?汽車馬上又原速疾駛? 不會的。

(圖表說明:斷路器執行以來,社區疫情明顯好轉)
一定是一步步來。先把幾個電閘重新接上,觀察一下,如果沒問題,不跳電,那麼就可以略為放心的選擇另外幾個電閘也重新接上,然後再觀察,然後又選一些,又接上。
如果重新接上之後,又跳電了呢?那就重新檢查電氣系統,該修的修,該換的換。

(圖表說明:如果把客工宿舍新增人數一起考慮,那麼,疫情雖未惡化,防控仍任重道遠。)
修好換好之後,再選幾個電閘重新接上……
周而復始,一直到所有電閘都能順利安全接上,恢復正常。
新加坡的「斷路器」也一樣。6月1日結束,6月2日開始,是按三個階段逐步解封。

三個階段全解封之後,其實,仍不是恢復到疫前的正常,而是「新常態」。
什麼叫新常態?「新」者,與疫前不同;「常態」者,固定的、平常的狀態。
第一階段:安全重開

「斷路器」結束之後,復甦的第一階段稱為「安全重開」(Safe Re-opening)。我們更願意稱之為「安全重啟」,但,還是尊重並沿用官方翻譯「安全重開」。
6月1日之後,社區傳播風險仍很高,只能先重啟風險不太高的經濟活動。大部分社交、娛樂和經濟活動仍受限制。老年人儘可能居家不外出。人們只能在進行必要活動時出門,出門必須戴口罩。
經濟領域:病毒阻斷期6月2日解除後,全國三分之一的員工可以回到公司上班,超過四分之三的經濟活動也將恢復,但,目前居家辦公的,到時應繼續居家辦公。此階段可以復工的領域包括律師樓、會計師事務所、商業諮詢公司、冷氣機和車輛保養、學校書局和校服零售店以及為寵物修剪梳理毛髮和醫療等,貿工部開出的清單如下:

以上為製造業復工領域清單。

以上為服務業復工領域清單。
本階段不許復工的有:餐館和酒樓堂吃、補習中心、興趣班等。
學校:6月2日分階段複課,中小學分年級每周輪流回校上學和居家遠程學習,學前教育中心分階段重開。
醫療:針灸重開,專科門診、慢性病護理等服務可以復工
社區:樂齡中心部分活動逐步重開,老年人歌唱和團體運動不許辦,宗教場所重開,但嚴格限制人數,體育和休閒設施繼續關閉 也就是說,從6月2日開始,仍不許堂食,同時,電影院、劇場、酒吧、夜店、按摩院、Spa等,全不必想了。
第一階段會持續幾周,政府沒有給出具體時間。我們判斷至少4至6周,也就是病毒的2至3個潛伏期。
如果第一階段出現病例激增,就會重新執行一些限制措施。
第二階段:安全過渡

第一階段的數周內,如果順利把社區傳播穩定維持在低速,同時客工宿舍疫情維持可控,那麼就可以考慮進入復甦的第二階段。此階段稱為「安全過渡」(Safe Transition)。
衛生部沒有具體說明社區傳播所謂的「穩定維持在低俗」(community transmission rates remain low and stable)是什麼定義,我們推測,有可能是平均每日新增為個位數;至於「客工宿舍疫情維持可控」(remains under control),我們推測是不再出現新的爆發點。
在第二階段,餐飲堂食、健身房、補習中心、興趣班可以逐步復工,體育和休閒場所可以逐步開放;第一階段已經復工的公司必須儘可能繼續居家上班;學生可以回校上課,不必再輪流居家遠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