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媒稱,與擁有八達通卡的香港一樣,新加坡也是電子支付系統的早期採用者,於1985年推出了銀行直接轉帳GIRO系統,該系統允許人們每月直接從自己的銀行帳戶向一家結算機構付款。但是,在那之後,這兩個城市都發現它們在通往無現金社會的競賽中被中國內地迅速發展的移動支付場景所超越。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6日報道,專家說,隨著新加坡推出實現無現金社會的國家計劃,眼下有跡象表明新加坡正在追趕。
報道稱,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減少現金使用,到2020年將ATM機取款量減少到只占電子交易的20%,到2025年實現無支票。
此外,隨著最近一個通用二維碼的推出,消費者能夠通過掃描二維碼從多達27個電子支付應用軟體轉帳,拼圖正在慢慢成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信息技術與運營管理系主任莫惠鍅教授說,新加坡最初的無現金行動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市場四分五裂。她說,在中國,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科技公司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平台主導移動支付領域,與之不同,新加坡有太多獨立的服務商,包括銀行和共享出行公司等。
報道稱,因此,從即時通信應用軟體起家的微信在推出電子錢包系統時已經擁有了數以百萬計的用戶,而新加坡的服務商卻在相互競爭,只為了一小塊蛋糕。
報道認為,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局面:消費者沒有動力跳上任何平台,因為它們只能在某些零售網點使用,而商家也看不到支付額外交易費的好處。
2016年,新加坡每10筆消費交易中就有6筆仍以現金形式進行。
報道稱,在從城市規劃和環境管理到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問題上,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向新加坡學習,但情況似乎已經發生了變化。就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17年在國慶日集會上發表講話時也稱讚中國是通往無現金社會的領路人,時任人力部長林瑞生也承認,在中國感覺像是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
李顯龍說:「當來自中國的遊客發現他們要在這裡使用現金時,他們會問,新加坡怎麼這麼落後?」
報道稱,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湯普森·泰奧認為,隨著9月份推出新加坡通用二維碼,新加坡採取了一個務實的解決方案,使得消費者和商家能夠更加方便地參與到這種無現金的運動中。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加坡可以通過可互操作的二維碼趕上中國或走在中國前面。」
他說:「這需要時間,但隨著更多商戶和客戶走向無現金,無現金支付的效果將顯現,採用無現金支付的速度也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