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某銀行前後工作也半年多的時間了,目前職位是個人理財顧問,負責的項目涵蓋學生貸款、房貸、儲蓄戶口、儲蓄保險與投資基金等。面對形形色色,來自社會各階層的顧客,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新加坡人都蠻能存錢。
雖然新加坡在經濟學人智庫(EIU)的評測中,已經連續第5年獲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的「殊榮」,但這其中很大程度歸咎於車子、房子和貨幣兌換率的影響。新加坡是個不鼓勵擁車的城市,單單是擁車證就可能需要3萬左右的新幣了,加上車價、停車費、ERP的的折磨,有擁車者說每個月至少要存新幣1000-2000來養車。因此,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不買車其實可以省下很多錢。
此外,新加坡作為彈丸小國,儘管多年來不斷填土擴大面積,但土地面積還是有限,隨著人口慢慢攀升到560萬人,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房價也一直水漲船高,而組屋則是越建越小,但政府也長期在控制公共組屋的價格,目前超過80%的新加坡人口都住在公共組屋內,以公積金來供屋子,也算是居者有其屋。
最後,新幣長期穩定堅挺,而此排名或許沒有詳細考慮到貨幣購買力的問題。例如,在普通攤位叫個炒果條可能要新幣4-6,換算來是馬幣12-18,但如果對同樣賺取新幣3000和馬幣3000的人來說,感受是很不同的。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叫的炒果條可能已經要馬幣6-10塊了。當然,新加坡也是有昂貴的餐館,喝酒尤其是貴。
如果新加坡本地公民在扣除20%的公積金後收入有新幣3200,在沒有買車,用公積金買普通組屋,和過著普通的生活,我們大致能得出以下計算,亦即交通費200,伙食費300,娛樂100,旅遊基金300,雜費150,若不算教育費,和此人單身的話,是有可能可以存下手中一半以上資金的。但是,沒有最低薪金制的新加坡,也有許多在邊緣掙扎的人們,但還是不減其大幣值的吸引力。
因此,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可以在上MRT的瞬間,看見各色人種推擠進入門內的情景了吧?大家都想往這裡淘金!
---------------
文|鄭嘉誠(新加坡)
圖|李嘉永(台灣)
主編|周嘉惠(馬來西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