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感染 "為未來的變異提供最好的保護"?這情況否適用於所有年齡組?還是只適用於 "年輕 "的人?
根本沒有必要,而且對公眾來說更加混亂。屏息以待,我們接下來會得到什麼其他的 "專家 "建議。 (以上截圖:FB網友)
一定人口數量感染後病例會減緩 新加坡的峰值在哪裡?
如果說上面的專家言論造成人們的困惑,結合其他專家的發言一起看,或許可以「拼出完整的地圖」。

面對連續兩天日增千例,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全球衛生)許勵揚教授說大量人口感染後,病例增幅將放緩。
和上面那位專家說獲得免疫是一個意思。

(截圖:早報)
他舉了丹麥的例子:
「以高疫苗接種率的國家如丹麥為例,一旦一定的人口感染後康復,所產生的自然免疫可進一步增強通過疫苗或先前感染帶來的免疫力,確診冠病人數也會開始減少。」
峰值後感染人數將逐漸穩定,情況將類似其他地方性流行病(流感),除非出現能躲避之前產生的免疫的新變種毒株。
他的話按照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來說,就是過了峰值之後,病例會趨緩。
這的確是一個事實,眼下大家最關心的是,這種病例激增的情況還要持續多久?新加坡峰值會是多少?

去年的新加坡疫情峰值是4月21日,共1111個新病例,但絕大多數發生在客工宿舍。
今年不一樣,新增病例多發於流動性更強的社區。


*衛生部長:密切關注病例還要上升多久,拐點什麼時候來
早前衛生部長王乙提過新增病例可能會在下來幾周到幾個月內增至3000多起,3200例將會是可能峰值。
但也有專家預測,可能日增過萬才是峰值。
峰值還有多久,峰值在哪裡?
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情況 首先是最近新加坡一直提到的丹麥:
丹麥在去年年底疫情達到峰值,日增4508例,隨後1個月迅速下降,今年以來,上下波動在每日幾百至一千例左右,最近全面解封后,病例增速下降到9月19日新增252例。

新加坡衛生部最近很喜歡拿丹麥來舉例,因為兩國人口數量相近,疫苗接種率也相近,而且丹麥最近剛解封。
但是網友質疑,北歐地廣人稀,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有本質區別。

*丹麥人口577萬,面積217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0.03人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人口密度差不多的亞洲地區: 中國香港,在去年8月、12月經歷了兩次小高峰,但日增從未超過200例,最近每日新增只有個位數。

中國台灣,峰值在今年5月底,最高日增460例,最近每日新增只有十例上下。

跟中國港台一比,最近新加坡的防疫有些相形見絀。
再來看看新加坡旁邊,東南亞周邊很多國家在過了「峰值」之後,情況就有所好轉,但是每日新增還是很多。
馬來西亞:8月27日達到峰值,日增2.2萬例,這兩周新增數量逐漸下降,9月19日新增月1.5萬例。

印尼:7月14日達到峰值,日增5.4萬例,之後兩個月新增數量逐漸下降,9月19日新增2234例。

泰國:8月13日達到峰值,日增2.3萬例,之後一個月新增數量逐漸下降,9月19日新增1.35萬例。

我們看到東南亞國家普遍是在德爾塔入侵之後,最近兩個月才迎來峰值。 或者新加坡也在等待像這些國家一樣,一旦過了峰值那個很恐怖的數字,就能迎來「曙光」。會呈下降趨勢。

而關於解封后的病例走勢,新加坡也在看英國。
英國一共有過兩次峰值,1月初最高日增6.8萬,過了峰值並開始接種疫苗後好轉,在德爾塔襲來之後迎來第二次高峰7月18日那天日增4.7萬。
但峰值第二天7月19日英國就全面解封了,而病例新增短暫下降後又反覆,到現在英國依然維持日增近3萬例的情況。

(以上疫情數據:谷歌)
所以新加坡會不會像一些國家地區那樣「幸運」,過了峰值就安全了,病例維持在低位; 還是會像英國那樣反反覆復?
但是不管如何,新加坡都已經做好了長期共存的準備。
新加坡堅決邁向共存 未來自檢確診自行隔離、無需通報?
比峰值什麼時候到來,更讓人困擾的是昨天一位專家無意中透露了一點新加坡未來的趨勢。
衛生部長王乙康早前已在記者會上間接提到新增病例可能會在下來幾周到幾個月內增至3000多起,這是他可以預見的一個「峰值」。

但許勵揚透露,未來新加坡無症狀或輕症病患自行檢測後無須通報當局,那麼將意味著官方數據未來不能準確反映真正的感染人數。

(截圖:早報)
雖然這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測,但是還是把好多人嚇著了。
從趨勢上來看,新加坡的確越來越簡化病例報告,最近重大變化有:
不再公布無關聯病例
只公布10人以上的大感染群
不再公布患者中有多少接種過疫苗,有多少沒有接種
如果真的到了無需通報病例那一天,新加坡就進入了真正的「蒙眼狂奔」。

最近病例激增之下,雖然部長勸大家減少活動也僅限於「勸」,小學1-5年級也將從9月27日開始居家學習一段時間。
但新加坡前兩天又再次調整邊境,允許印尼來者轉機,把更多國家劃為中等風險國家等。
有統計截至9月16日晚上11點59分,已有2241名來自德國的旅客和81名來自汶萊的旅客獲准在9月8日至10月22日期間通過接種疫苗旅行通道(VTL)進入新加坡。

新加坡與病毒共存的決心始終沒有改變,不動搖的底氣來自目前新加坡重症患者和死亡率還非常低:
在過去的28天裡,在11196名感染者中,98.1%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1.7%需要補充氧氣,0.2%需要ICU護理,0.04%死亡。
恐怕下次新加坡再有大的政策調整,要等到病例突破預期峰值或醫療資源受到嚴重挑戰吧。 當然,我們不希望有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