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疫情在經歷幾番「仰臥起坐」式的政策調整後,目前看來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每日新增病例保持在3000-5000之間,民眾的生活也隨著政府近期進一步的政策鬆綁,恢復了疫情前的狀態。
只是不曾想,遠在幾千公里外的中國,此刻卻遭受著一輪前所未有的疫情大爆發——上海、吉林、廣東等多地集中爆發疫情,大有蔓延全國之勢。
上海的情況最為嚴重,每日新增病例已連續幾日超過2萬例,在這一波疫情中累計確診已超過30萬例。

雖然我人在新加坡,但在國內的親人朋友卻不幸被困於這波疫情之中。
從3月28日起封城以來,上海全市人民足不出戶已接近一個月,全市運作幾乎停擺,期間夾雜著一輪又一輪的抗原檢測及核酸檢測,日常生活存在著諸多不便,只能勉強保證基本的食品供應。
加之確診後的處置也存在不少爭議,由此引發了焦慮、恐懼、絕望等多種負面情緒,別說是身在上海的人民了,即使是遠在新加坡的我,也因為壓力與擔憂,而導致情緒幾近崩潰。

我從身在上海的朋友之中也了解到,因疫情封城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並不是少數,當人們處於這樣的高壓環境下時,內心情緒本就會產生波動,加上網際網路通訊的發達使得信息的傳播擴散變得更為便捷快速,很容易就能引起群體性的情緒問題。
我有些上海的朋友睡也睡不安穩,同時還要居家工作,每日還要在各大app上搶菜確保生計問題,甚至有朋友連保心丸都用上了,說不焦慮,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前段時間上海某衛健委領導的自殺事件,更是為身在這場漩渦中的每一個人敲響了警鐘——疫情的特殊時期,人們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被大家所重視。疫情本身造成的災難,遠不如其帶來的次生災害更加讓人心痛與惋惜。

當我們每天接收了大量和疫情相關的信息之後,很容易讓人產生抑鬱、焦慮、擔憂等情緒,其實很多人就已經陷入了「共情傷害」而不自知。
我其實也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每日情緒低落無法進食。
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心理,因此更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分享出來,幫助目前有著同樣情緒的人們快速地行動起來,展開一場心理「自救「行動。

什麼叫「共情傷害」?
「共情傷害」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思是當一個人長期大量地關注災難信息的時候,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會傷害人的心理健康,會讓人易怒、抑鬱、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
更有嚴重者,例如紀實小說《南京大屠殺》的作者、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就是因為投入感情太深,在長期的「共情傷害」境況下自殺的。

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情況下,過度接收疫情相關信息,會讓人感到壓抑,而心理的壓力會導致身體的壓力上升,從而導致身體的免疫力極速下降,由心理健康問題演變成生理健康的問題。
特別是在疫情環境中的小夥伴,則更容易因為免疫力的下降而增加被感染的風險。
因此,在當前階段中,除了控制疫情本身以外,避免自身心理受到「共情傷害」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讓這樣的疫情次生傷害影響我們日常的生活。

其實「共情傷害」離我們並不遙遠
也許大家會以為,共情傷害只會當災難發生時才會出現。但其實除了疫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遭遇「共情傷害」的情況。
作為一個媽媽,我們在網上看到孩子被虐待、被遺棄、甚至被殺害(比如前段時間的雙生子被殺事件)的信息後更容易感同身受,產生不由自主將自己代入角色的情況。
而當我們不斷接收這樣的信息時,就容易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對自身情緒產生損害。所以,避免「共情傷害」不僅僅是對於身處災難本身之中的人而言的,更是對於每一個接收相關訊息的人而言的。

為了避免「共情傷害」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01 識別信息
要避免「共情傷害」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學會有效地識別信息!
因為網絡的便捷性,真正讓我們 「足不出戶即可知曉天下「,全世界的信息盡在眼前,但這其中除了事實的陳述之外,也不免夾雜著眾多帶有傾向性和引導性的信息。
這樣的情況我自己也碰到過多次了,一開始會因此影響自己情緒,後來見多了就自己留了個心眼,對於網上的信息不可全信,不妨自己做些考察工作,對信息加以識別,切勿因他人有意的引導而造成對自身心理的損害。

02 拓寬視野
避免將注意力只集中在負面的訊息上。
其實除了我們所關注的疫情信息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在同時發生,其中不乏讓人充滿希望和正能量的事件。不妨將視線暫時從眼前的疫情中挪開,讓自己有意識地去接受一些其他方面的訊息。
比如,這個艱難的時間段,民眾的平凡生活中依然有很多讓人感動的事件發生,包括各省市之間的互相支援守望相助,鄰里之間的物資分享,時常會讓人感動讓人心存希望,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絲光。


03 正常生活節奏及習慣
要記得保持正常生活節奏及習慣。
這點在疫情的狀況下,可以說是最容易也是最難的。保證規律的進食和睡眠,這樣身體才會按過往正常的節奏來運轉。每天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吃些自己喜愛的食物,保留一些日常的小習慣(比如喝杯咖啡,睡前點個薰香之類的)。
在我的朋友圈裡,依舊可以看到有人「倔強」地在用餐時搭配一杯咖啡(這個時候屬於奢侈品了),看似沒有必要,但其實是對自己生活很好的獎賞,也是對自己心理的一種暗示——生活如常,依舊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然就可以避免負面情緒主導自己的心理。


04 為他人提供幫助
主動的為他人提供幫助,為自己提供正面的情緒價值,讓自己出去發光發熱吧!
無論是在群里擔任「團長」幫助有需要的鄰里採購生活物資,或是真實身體力行地成為一名「大白」去提供援助,都可以讓我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也是不斷獲得自我肯定及他人肯定的一個過程。
作為一個上海人,我每天都在被朋友圈裡的親友們感動著,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參與了志願者的活動,施比受更有福,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被身邊的人治癒著。


(我遠在上海的父母)
05 積極運動
用出汗來排遣一切不良的情緒。
有研究數據表明,運動能快速、有效及長時間提高內啡肽分泌。所有類型的運動都能刺激大腦,將內啡肽釋放到血液中,明顯地提升心情。
無論是舞蹈,跳操,或者是瑜伽,慢跑等運動類,甚至是庭院勞動,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都可以大腦釋放內啡肽,從而緩解心理壓力,感受快樂,消除煩惱。
出了一身汗之後,精神會明顯提升很多,消極的情緒會隨著汗水被排除體外,讓自己重新恢復到正能量滿滿的健康狀態。一面調節心理,一面還可以鍛鍊瘦身,一舉兩得。
最近某音上的明星教練居家鍛鍊的視頻火了,誰能說這其中沒有這方面的原因呢?趕緊讓自己動起來吧~


06 給自己找些樂子
學會給自己找些樂子,比如做一些閱讀,或者是和家人朋友完成一些遊戲之類的小挑戰,用一些短期內即可獲得成效(結果)的活動來刺激自己。
我們需要收穫一些快速的快樂來讓自己開心,將注意力從負面信息上轉移開,獲得一些簡單而美好的快樂。
前段時間上海「盛裝」做核酸的盛況,已經讓人們津津樂道了。我也很驚喜的發現,生活在上海的親友們,在自己排遣心情的同時,博得大家一笑——收到物資後的「擺拍」,甚至還有請非洲的小夥伴遠程保佑早日解封的,雖然顯得很無厘頭,但卻是我們此刻彌足珍貴的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