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孫海燕大使在《聯合早報》發表題為《中新關係:從新高向更高》的署名文章,介紹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的重要意義和豐碩成果,暢談中新心相通、理相契、路同行的三重連接,指出此訪樹立了鄰國和大小國之間互尊互諒、互信互惠、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典範,展望中新關係超越雙邊和當下、引領大道和大勢的更高所向。文章全文如下:

在機艙門口同李顯龍總理握手告別,迎著他滿含笑意的眼睛,賀一聲「訪問圓滿成功」。六天三地的訪問,至此畫上圓滿句號,伴之以每一位參訪人員臉上大大的笑容。
訪問無疑是意義重大的: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接待的首批外國領導人,是李顯龍總理時隔四年再次訪華,是兩國領導人就後疫情時代兩國關係和國際地區合作進行的戰略溝通和擘畫。訪問成果是沉甸甸的:習近平主席同李顯龍總理共同宣布中新關係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為兩國關係指明了方向;李強總理同李顯龍總理共同見證簽署雙邊自貿協定升級和文化、科技、司法等多領域雙邊合作文件;兩位李總理還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表重要講話,共同為亞洲和平繁榮注入穩定和信心。
這就是訪問的全部目的和成效嗎?看得見的成果背後,還有哪些看不見但彼此都深刻感知的感受和共識?一路隨行,一路思考,我體會至少有三重連接至為重要。
首先是情感的連接。大家都說中新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但疫情三年畢竟造成了客觀阻隔,三年間全世界都在變,那個熟悉的國家、那些熟悉的風景和人,還是老樣子嗎?從走出舷梯、看到歡迎人群和誠摯笑容的那一刻,在廣州永慶坊逛逛老店鋪、同街邊百姓用鄉音互打聲招呼、婉轉的粵曲隨著晚風隱約入耳的那一刻,跟隨車隊飛馳在寬闊長安街、經過恢弘的天安門廣場、看到沿街中新兩國國旗迎風展揚的那一刻,都直接激活了過去的記憶:是的,一切都那麼親切熟悉!同時,踏上宛若綠地公園的廣州生物島,試乘一下無人駕駛電動小巴士,轉轉廣州知識城林立的高樓和密集的創新企業、聽取中新科研人員介紹最新合作成果、了解海南自貿港的跨越式發展……又分明傳遞來新鮮的感受:不一樣了,變化這麼多!這種連接是多元的:聽在粵僑民講講感受、同老友們重聚聊天、在街上看奔涌的車流人流及隨之卷攜而來的那種緊迫的向前奔的勁頭,都從不同角度印證強化著認知;連接亦是雙向的:與習近平主席會面時真誠對視的目光,和李強總理共同憶起上一次暢談的話題,同全國人大委員長緊緊相握的雙手,那張30年前與全國政協主席同框的老照片……都一波接一波地傳遞著善意、信任和熱情。這就是實地參訪、當面交流、沉浸式訪問的獨特魅力吧?每一刻的所聽所看所觀所感,都持續地、多元地觸動著心與情。
心相通之上,便是理相契。在領導人的眼中,民眾的精氣神、企業的活力值、社會的和諧度,無一不折射著執政的理念和發展的思路。三地參訪,一路探討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特色實踐、永慶坊等老城區修復改造思路、現代自貿港的發展路徑、超大城市的精細化治理、老齡化應對和生育鼓勵政策等等。踏入人民大會堂,一場接一場的更是密集思想交流:立法機構如何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完善的法治保障,探索更適合國情的民主形式以凝聚社會對黨和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共識,中新如何推進各自特色的現代化建設並進一步交融互促。最高潮自然是同習主席的會見:談笑間,盡涵地區戰略、大國風雲、百年變局。如果說,「高質量」是此訪的核心詞。奠定基礎的是高質量友誼和互信,決定方向的是高質量思想交流和理念對接。由此觀之,此番談話意義深長宏遠。
有了情感交融和理念相契,相信未來之路的對接自然水到渠成。當前,兩國都在就疫後發展謀篇布局。中國將按中共二十大的戰略部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加坡也立足長遠,通過「攜手前進運動」等,鋪就下階段發展藍圖。正如兩位李總理在博鰲共同強調的,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新及更多願意合作的國家將攜手提供確定性。從3+1政府間項目升級到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合作,從今年合作重點到未來中長期規劃協同,從加快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到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著眼共贏未來的中新關係將跨入歷史新高。
訪後回望,用什麼來評價一場訪問具有歷史意義?亮眼成果單、密集高層會晤、世界輿論關注?擘畫後疫情時代發展戰略和區域合作?強化彼此心相通、理相契、路同行?都是重要指標,但更重要的是訪問樹立了鄰國和大小國之間互尊互諒、互信互惠、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典範。即使在調門越來越高的猜忌、脅迫、脫鉤、選邊、封閉聲浪中,仍可以從國家和民眾的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選擇獨立、信任、合作、協調、開放。這個世界日益動盪,前路橫亘著重重挑戰。多一些命運與共的共識、多一些互利共贏的合作、多一些相攜同行的夥伴,就給人民多一份踏實安寧,給國家多一份篤定從容,給世界多一份祥和光明。這是中新所共同信奉和追求的,是可以攜手示範和推動的,更將是此訪超越雙邊和當下、引領大道和大勢的更高所向。
(本文2023年4月10日原載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