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單身人士可在無需事先找室友合租的情況下,單獨申請租賃組屋。(海峽時報檔案照)
作者 王震宇
上個月,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推出新單房共享設施租賃試點計劃,讓低收入單身者從今年底開始可申請新型租賃組屋,入住單人房,徹底脫離與他人「同居」的日子,但其他設施如廁所和廚房還須與其他租戶共享。
早在1990年,當局就推行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簡稱JSS),並在2021年底推出「改良版」的JSS-OR試點計劃, 在新模式計劃下,單身者無需事先找室友合租,也能單獨申請租賃組屋。受委任的社會服務機構也將為有需要的租戶配對室友,並安排活動等。
常言道「相處容易同住難」,在租戶沒有與熟識親友合租的情況下,把兩個陌生人配對並住在同一個空間裡,相處和同住的時光會否難上加難?
同居必經磨合期 最終或忍無可忍
情侶婚前嘗試同居都必須經歷一段磨合期,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更何況是被強制配對住在一起的兩個陌生人?
案例(一):臭味不相投
一名62歲的租戶哈迪告訴本地媒體《今日報》,他和前租戶同住在一個空間窄小的雙人住房時,最受不了對方的衛生習慣,覺得他除了不愛乾淨,也非常不整齊,又不懂得替他人著想。

這座位於勿洛北路的租賃組屋是其中一座在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下試行新模式的組屋。(聯合早報)
哈迪透露,他本身非常注重清潔,無法忍受在骯髒的環境中生活,因此每當對方把廚房和廁所弄髒後又沒清理時,他就只好硬著頭皮將那兩個地區擦乾淨,但心中難免有怨氣。
壓垮哈迪最後一根稻草的是這件事: 他的室友無法控制膀胱功能,幾乎每天都會尿床。
室友床上發出的異味讓哈迪難以忍受,而且還會令他的雙眼不適,甚至感到濕噠噠的。
哈迪向負責管理該座組屋的社會服務機構提出問題,社工也嘗試勸阻了,還為那名室友買好成人尿布,但仍於事無補。
哈迪說: 「有一天,室友突然對我大聲嚷嚷,說我為什麼一直提他尿床的事,從那次之後我就再也不敢出聲了。」
問題最終如何得以解決?哈迪的室友兩周前搬走了。如今儘管只留下哈迪一個人,但他還是感覺那股異味久久無法散去。
案例(二):危及人身安全
另一名50歲的租戶卡利穆圖面對的問題更嚴重。

卡利穆圖半年前加入JSS-OR試點計劃。(今日報)
他曾兩次租過受補貼的公共租賃組屋。疫情期間,他不幸丟失了軟體工程師的工作,收入大受影響。雪上加霜的是,當時的租賃組屋月租增加一倍至200新元,導致他負擔不起。
他放棄租屋後一度露宿街頭,後來被巡邏警員發現,有關當局也介入協助他找房。於是,他在半年前加入了JSS-OR試點計劃。
不過,與素昧平生的室友同住,儼然是卡利穆圖夢魘的開始。
他說,室友經常喝得醉醺醺回家,三更半夜還會大吵大鬧。
「有一晚,他邀兩個朋友來喝酒,非常吵鬧。我請他降低音量,告訴他我工作忙了一整天需要休息,他卻反過來責罵我。」

室友醉酒回到家大聲喧鬧被租戶要求降低音量,反倒辱罵對方,還威脅他的性命。(海峽時報示意圖)
雙方關係越鬧越僵,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卡利穆圖申訴,室友喝醉時曾辱罵他的家人,甚至還威脅他的性命。
為保護自身安全,卡利穆圖向社服機構通報此事,後者替他報警備案,並在他的要求下安排他住進臨時組屋單位。目前他已入住新的租賃組屋,與新租戶同住。
儘管與陌生人同住的初體驗讓他留下陰影,但卡利穆圖還是慶幸能在計劃下受惠,這樣他就能專心工作賺錢養家,撫養在印度的妻子和兒女。
聯合租屋相處之道:互相寬容
誠然,不是每一組被配對的租戶都相處得不愉快,或鬧得不可開交,必須以「拆夥」收場。
案例(一):患難見真情
50歲的Vincent原本和父母同住,直到兩老決定搬遷至較小的組屋單位,他才在去年底申請JSS-OR試點計劃,兩周後就獲批。
他坦言,申請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主要是因面對財務困難。他原本有一份看護人的工作,但因腰受傷不得不辭職,目前無業,每個月繳付90元的住房租金。
一開始,Vincent察覺室友常常很遲回到家,回來後又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噪音,於是他向管理組屋的業者投訴,並要求業者在不提及舉報人名字的前提下勸誡室友。
「社工幫我和他溝通,雖然他的行為沒有因而改善,但至少有他們當中間人和他談一談。」

受惠於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下的50歲租戶Vincent。(今日報)
Vincent也發現,每當室友對他不滿時,就會大聲摔門。然而,在種種跡象顯示兩人可能無法和平共處時,一次暖心的事件卻讓他逐漸改觀。
有一次Vincent拉肚子,病得無法下床,不能一如既往地進行日常活動。
在他病得不輕時,他的室友卻伸出援手照料,不只幫他準備食物,眼看他身子越來越虛弱時,還主動幫他叫救護車。
Vincent說: 「我告訴他們(救護車醫護人員)我沒事,不需要去醫院。不過,他真的很貼心,在我生病時照顧我。」
Vincent和室友的故事印證了,即使同居租戶平日相處時有摩擦,但患難見真情,緊要關頭時還是會互相照應。
案例(二):將心比心不斤斤計較
73歲的退休人士張先生則與兩名室友同租住房。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鍵是要懂得彼此讓步與體諒,這樣才能讓同居的日子更愉快。 張先生舉例,當租戶在家時,他用手機觀看視頻時都會戴上耳機。
「不要挑三揀四的,一點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與其去想他們(租戶)有哪些短處,不如先問問自己是否有不對的地方。」

一些租戶認為,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讓同住屋檐下的室友彼此有個照應,比起獨自居住有更多好處。(聯合晚報示意圖)
被問及如果可以選擇,他會否選擇參與最近宣布的新單房共享設施租賃試點計劃自己一個人住時,張先生直言: 「如果有得選,我還是會選兩個人同租住房的選項。」
「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人住?如果你暈倒了,沒有人會知道。當有兩個人住在一起,至少可以彼此照顧有個照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