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有人心臟驟停後的四分鐘內對他進行正確的心肺復甦,再結合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患者存活率可達30至50%。(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在新加坡,心臟驟停的情況幾乎天天都在發生,一般指發生狀況人的心跳突然停止並倒下。
數據顯示,新加坡案例日均五至10起,一年更有超過3000人遭受送院前心臟驟停。
不論是在家中、工作場所或公共場合遇到上述情況,周圍有人懂得進行搶救至關重要,因此有了「急救黃金時間」的說法。
遇到有人心臟驟停後的四分鐘內對他進行正確的心肺復甦(CPR)再結合自動心臟除顫器(簡稱AED)等急救設備,患者存活率可達30至50%。
也就是說,如果在等待救護人員抵達事發現場時,沒有人先對患者進行搶救,每一分鐘的流失,存活率就會減低10%。
那麼,遇到這種緊急狀況時,新加坡人的「救命技能」有多強?
新加坡心臟基金於2020年發表的調查數據揭露,約1000名受訪者中,有半數已學會進行心肺復甦,比起2018年的35%顯著增加。

2020年的調查發現,50%的新加坡人懂得心肺復甦。(網際網路)
另外,28%受訪者懂得操作AED,也比2018年的18%有所進步。
另有調查發現,在新加坡,剛好目睹有人心臟驟停的旁觀者當中,有人恰好會進行心肺復甦的機率為60%,然而心臟驟停者的存活率僅有20%。
相比之下,一些國家如瑞典的旁觀者心肺復甦率(bystander CPR rate)就高達82%,患者存活率約為35%。
多項計劃助人民學會CPR
實際上,接受基本的CPR和AED培訓,只需短短40分鐘。
新加坡近年來積極推廣CPR的重要性,也陸續推行多項計劃,讓各個年齡層的新加坡人掌握相關技能。
所有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會有機會接觸救生技能,升上中學後也有相關課程;國民服役人員也必須學習CPR。
2014年,院前護理急救單位也推出經簡化的一小時「速成先遣急救員培訓計劃」(簡稱DARE),讓更多人接受CPR和AED的訓練。
DARE計劃在2018年推出應用版,用戶可通過教程、視頻、小測驗和遊戲等自學新知,公眾也可通過應用報名參加社區中心的免費培訓課程。一旦順利完成後,就可獲得執行CPR的正式認證。

「速成先遣急救員培訓計劃」在2018年推出應用版,助用戶學習相關知識。(海峽時報)
民防部隊則舉辦一系列社區活動,培訓公眾如何施行CPR和使用AED。
從急救設備的角度來看,民防部隊已在政府組屋和公寓底層安裝超過5100架AED,並會繼續同人民協會和國家公園局合作,在公園及私人和公共機構增設更多除顫器。
民防部隊計劃在2025年底前,在市區每250米內放置一台除顫器。
即使接受過培訓,也不敢急救?
當局從硬體或軟體方面雙管齊下,旨在讓更多人具備及時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技能。
即便如此,公眾的心裡還是有一道過不去的坎,有多種原因令他們自認在遇到需急救的突發情況時,無法當機立斷,懂得該做些什麼。
2010年,一項由中央醫院和保健促進局聯合展開的調查指出,83%的成年人相信人們應該接受CPR培訓。
不過,只有31%的受訪者曾受訓,擁有CPR認證者更是少過10%。
上述提及的2020年新加坡心臟基金調查則發現,那些曾遇過有人心臟驟停的受訪者中,
69%說他們立即電召救護車;
26%幫心臟驟停者進行CPR、8%使用AED;
10%坦言他們什麼都沒做
換個角度來看,有近七成人除了能幫忙叫救護車之外,就只能站在一旁愛莫能助。

民防已在全島政府組屋和公寓底層安裝超過5100架AED。(聯合早報)
新加坡人執行救生技能時面對的常見障礙,就包括缺乏相關知識、擔心造成傷害、缺乏信心。
疫情期間,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揭露,新加坡的旁觀者心肺復甦率稍微滑落。除了當時公共場所發生的心臟驟停事件減少外,也因為新加坡人害怕擔心感染疾病。
其他妨礙新加坡人為他人急救的因素還有:害怕承擔法律責任,以及因患者是個陌生人。
雖然有數據反映,超過七成的心臟驟停案例在患者家中發生,家庭成員因而成了用CPR搶救親人的第一人選,但在公共場所需要有人懂得CPR的機率也不低。
民防部隊在2015年4月推出手機應用「myResponder」App,當民防接獲疑似心跳驟停個案通報後,能立馬通知在事發地點400米範圍內的社區急救員,轉告對方最靠近的自動心臟除顫器的地點,方便施救。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今年3月在國會通過書面答覆回複議員詢問時透露,2018年至2022年,社區急救員共協助處理了7670起事件,其中包括協助4525起心臟驟停案例。
目前,有13萬人是「myResponder」應用用戶,民防希望能將這個數字提高至50萬人。

民防部隊希望將「myResponder」應用用戶增至50萬人。(聯合早報)
院前護理急救單位和民防部隊共同組成的工作小組,也希望在2027年前把新加坡的旁觀者心肺復甦率提升至80%,旁觀者使用除顫器幾率增至18%。
小組還雄心勃勃設下了一個遠大目標:
未來五年內,讓100萬人接受或重溫CPR或使用AED的技術,這相等於新加坡約五分之一的人口。
讓更多人接觸和掌握急救技能,絕對能有助於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但具備技能只是其中一環,更關鍵的是,如何幫助這些潛在旁觀者增強信心,在遇到真實情況時,能臨危不亂、學以致用、救人一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