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靠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突來的暴雨容易釀成嚴重積水,讓排水系統產生極大壓力。而在出行時遇到暴雨造成的急發性大洪水該如何處理,日本專家曾進行相關測試,並點出行車時遇到淹水的各種注意事項。

根據日本自動車連盟(JAF,Japan Automobile Federation)的官網說明,若駕駛在行車途中得知颱風、大雨即將來襲的天氣消息,首先應儘量遠離行經地下通道、河邊、沿海地區以及陡坡等危險地帶;接著應注意淹水的深度狀況,若積水漸深,將阻礙汽車行駛,因此最重要的是儘量在水位上升前撤離。
一般駕駛人在下雨時,最常遭遇的情形便是道路積水,而最嚴重的情形便是道路完全被水淹沒,道路積水深度對車輛造成的影響絕對不能輕忽,根據日本千葉縣海嘯撤離計劃制定指南,可分成以下 4 種情況:

0 至 10 公分:行駛沒有問題。
10 至 30 公分:剎車制動性能下降,需要將車輛移到安全的地方。
30 至 50 公分:將引擎熄火,駕駛必須離開車輛。
50 公分以上:車輛開始漂浮,車門與電動車窗可能無法作用,駕駛很可能被困在車內,變成與車輛一起漂流的極度危險狀況。
而針對「車輛涉水狀況」,JAF透過實驗測試得出,一般轎車在「水深30公分」時,水大約會落在車前方保險杆的上方,此時以時速10公里能順利通過,但加速至時速30公里時,雖然尚能行駛,但會捲起大量積水進入引擎;而在「水深60公分」時,水位已覆蓋至擋風玻璃底部,就算只開時速10公里,引擎也很快就自動熄火。
當然 SUV 的涉水錶現是優於一般轎車的,在水深 30cm 的情況,SUV 使用 2 種時速行駛都順利的通過。在水深 60cm 的情況,由於 SUV 的引擎位置較高,因此能以 10km/h 的速度行駛,但在 30km/h 的速度下,進入水坑時的衝擊力非常大,一瞬間使車體浮起失去操控,並且大量的水從引擎底部進入,僅行駛 10m 便拋錨了。
JAF指出,當大雨發生導致路面淹水時,包括地下道、涵洞等道路,只要谷壑類型的道路有產生積水水坑,無法通過觀察測量水位,但此時的深度有可能比想像中還更深,因此只要遇到路面有明顯淹水時,絕對不要貿然進入,以免發生危險。此外,若不幸行駛到淹水路面,JAF提醒,只要人還坐在駕駛座上,即使水深超過汽車地板,也不會立即被淹沒,車子會暫時飄浮起來無法移動,此時應冷靜求助,靜候救援,切勿貿然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