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口基因數據錯誤或缺乏,可能導致醫療從業員將亞洲人普遍擁有的基因變異體,誤當成是導致疾病的遺傳因素。若能準確鑑別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體,則可更精準地對症下藥。
學術界對亞洲人口的基因知之甚少,這有礙研究人員鑑別與疾病相關的基因並「對症下藥」。為破解基因密碼,本地科學家過去兩年為近5000名國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建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亞洲人口基因庫。
這份研究報告今天在權威生物醫學學術期刊《細胞》發表。

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新加坡基因研究院院長陳文煒受訪時說,過去,單是為一個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genome sequencing)就得耗資數十億元,但隨著科技進步,如今只需1000元左右,研究員因此可開展更大規模的人口研究。
全基因組測序指的是通過血液樣本,分析個體的脫氧核糖核酸序列。如此一來,研究人員可找出與罕見疾病相關的基因,並破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遺傳因素。
儘管如此,在全球所有基因庫中,亞洲人口的基因資料明顯不足。例如,美國的全民健康研究項目(All of Us),雖鼓勵美國所有民眾貢獻基因數據,但首13萬名參與者中,只有三成是亞洲人。
基因數據錯誤或缺乏,可能導致醫療從業員將亞洲人普遍擁有的基因變異體,誤當成是導致疾病的遺傳因素。若能準確鑑別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體,則可更精準地對症下藥。
專攻兒童遺傳學的竹腳婦幼醫院資深顧問沙穆亞(Saumya Shekhar Jamuar)受訪時,就以自己處理過的病例說明建立本地基因庫的重要性。
沙穆亞說,約兩年前,一名母親接連產下兩個大腦發育不全的嬰兒。
研究人員藉助本地基因庫,迅速從「有嫌疑」的基因變異體找出罪魁禍首。醫生最終通過先進的人工受孕技術,協助這名母親懷上健康的寶寶。
華族與馬來族基因關係較密切
這個新建的基因庫,目前儲存了2780名華族、903名馬來族和1127名印度族人士的基因數據。
新加坡基因研究院副院長劉建軍透露,研究團隊從中鑑別出近1億個基因變異體,約半數是首次被發現。其中126個基因變異體更是屬於最有可能被誤認為是導致疾病的基因,因此儘早發現,有助避免誤診。
研究結果也顯示,華、巫、印三個種族中,華族和馬來族的基因關係較密切。印度族的基因是在約4萬5900年前,與華族和馬來族「分道揚鑣」;馬來族則是在約2萬4800年前與華族基因分化。
劉建軍形容,基因庫如同一幅地圖,「我們可辨識出沿途的某些房屋,即某一組基因的所在位置,但尚未確切知道每個房屋的功能」。
要在五年內收集10萬人基因數據
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在五年內收集10萬名國人的基因數據,以擴大資料庫,同時將遺傳數據與臨床數據結合,更深入了解各組基因的功能。
參與此次研究的科學家來自新加坡基因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新加坡眼科研究所、陳篤生醫院、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邱德拔醫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精準醫學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新加坡中央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