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著名百貨公司羅敏申(Robinsons)10月30日宣告清盤,這意味著這家擁有162年歷史的大型一站式購物商場終未能挨過商業寒冬,即將走入歷史。

羅敏申百貨位於烏節路的麒麟百貨門店即將關閉(資料圖片)
這是羅敏申百貨繼今年8月底關閉新加坡裕廊東JEM商場分店之後,再度宣布關閉全島僅存的兩家門店——位於烏節路麒麟大廈(the Heeren)和新加坡萊佛士坊 (the Raffles City Shopping Center)。
同時,其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兩家店面也將關閉,進入清盤程序。
羅敏申百貨發表聲明稱,公司「由於百貨商場需求疲軟,無力維繫經營」而做出清盤決定的。
據新加坡商業時報報道,羅敏申百貨已經連續六年銷售呈現萎縮。2018年,虧損5440萬美元,而在2014年,其營收高達2.57億美元。
羅敏申發布清盤關店消息後,周末起對服裝、鞋帽、香水、廚房用具等進行減價促銷。不少消費者專程來排隊搶購商品,兌換優惠券。
入駐羅敏申的品牌商家也緊急派出工作人員到現場撤貨。羅敏申百貨烏節路和萊佛士坊兩家門店一度出現搶購人潮。

入夜排隊到即將關門的羅敏申百貨排隊搶購的新加坡市民(資料圖片)
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Josephine Teo)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對我個人來說,感覺像失去了什麼,羅敏申百貨已經成為我們成長時代的一部分,它在新加坡零售發展進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很多新加坡人對楊莉明部長的感受有共鳴。關於羅敏申的記憶,是眾多新加坡人成長過程中興奮的購物體驗,更是關於時代的標籤。
不過楊莉明也指出,現在的新加坡年輕一輩可能與老一輩人的感受不同,年輕消費群體可能更熟悉像Lazada和Shopee這樣的電商平台。
「這是一個很強烈的信號,我們的產業必須要轉型。」她指出,消費環境在變化,企業不能停留在原地,疫情更是加速了企業的轉型。
新加坡線下百貨難敵
「疫情x電商」雙重衝擊?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大小電商平台崛起,網購日益普及。面對來自線上零售的衝擊,像羅敏申這樣的大型百貨本就面臨著傳統經營困境以及船大難調頭的轉型難題。而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則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羅敏申的倒下看似合乎當今商業世界的叢林法則,卻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疫情的確造成不少企業破產到底,但對於熟悉羅敏申百貨的新加坡人來說,很多新加坡人還是願意相信,這家百年企業有望挺過疫情,保持屹立不倒。
而羅敏申百貨最終未能堅持到春暖花開之時。這家對於眾多新加坡人來說有些情懷記憶的百年老店宣告清盤,也引發新加坡社會和媒體的關注。
眾多消費者感到唏噓的同時,業界也開始對羅敏申百貨這種持續多年的一站式購物商場經營模式表示擔憂。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主任洪瑞雲(Ang Swee Hoon)副教授指出,羅敏申百貨這種滿足特定客戶群體的一站式購物模式其實仍然可行,只是消費者數量會逐步下降,因為很多人可以通過網絡電商平台購買到想要的商品。
教授簡介
ANG Swee Hoon|洪瑞雲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市場營銷系副主任、副教授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市場營銷學博士
教研領域:廣告創意、廣告學、品牌個性、跨文化消費者行為等

「不過,儘管越來越多人選擇網購,但線下購物也還值得關注。」洪瑞雲認為,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電商企業開始向線下發展。比如,亞馬遜收購Whole Foods以後,建立了實體店Amazon Go;阿里巴巴也有盒馬鮮生實體店。
另一方面,因為線上線下購物體驗不同。消費者還是會有線下實體店的購物需求,逛街能讓部分消費者實現走出家門與朋友聚會的附加價值。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主任盧耀群(Lawrence Loh)認為,以羅敏申百貨為鑑,線下購物商場店鋪如果不做出根本性的轉變,那麼還會有更多實體店面臨倒閉。
他說,「對於所有零售企業來說,無論大小,如果現在不抓緊發展線上零售業務,恐怕就沒有未來了。 」
教授簡介
Lawrence LOH | 盧耀群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
(CGIO)主任
研究領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戰略管理等

洪瑞雲也認為,其他百貨公司如果想避免重蹈羅敏申覆轍,就要更具市場敏感度。「要牢牢把握住顧客的喜好,多了解他們想要什麼,線下店要多上架那些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
洪瑞雲指出,消費者的口味和流行趨勢變化越來越快,競爭也日益加快。所以,品牌的靈敏度和適應力尤其重要。
此外,談到羅敏申百貨的倒閉會給供應鏈帶來的影響,洪瑞雲認為,市場必然要進行整合,優勝劣汰之下,購物商場會更少。
「其他的百貨商場要生存,就要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尤其在新加坡,每家商場看起來都差不多,此時差異化就顯得很重要。」洪瑞雲指出,「消費者網購的選擇面更大,所以線下實體店的差異化競爭就不能只限於一家百貨公司或者在新加坡島內,而是要面對整體國際化的競爭。」
百年見證
Robinsons走入歷史
羅敏申百貨成立於1858年2月1日,是新加坡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公司。這家百年企業由來自澳大利亞的英國移民Philip Robinson和監獄看守James Gaborian Spicer在新加坡創立。
文獻記載,創始人起初是以Spicer & Robinson的名義做商品買賣業務,後來在位於來福士坊的地段做「家庭式倉庫」,售賣茶葉、米、糖、餅乾、肉類等食品。
一年以後,創始人之一的Spicer離開,Robinson引入新的合伙人George Rappa,公司更名Robinson and Company,繼續開展業務經營。
很快生意就興旺起來,當時的顧客就已經包括馬來群島的統治者和暹羅國王蒙庫特。門店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幾度搬遷。

位於萊福士坊的羅敏申百貨老照片(圖片出自Kouo Shang-Wei及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
創始人Robinson去世以後,生意由他的兒子Stamford Raffles Robinson接手,公司進一步蓬勃發展。1920年,註冊成為有限公司。然而經濟大蕭條時期,公司陷入多年虧損,直至1936年才實現盈利。
1940年代,日軍占領期間,羅敏申百貨一度關閉。二戰結束後,又重新恢復經營。
1955年,羅敏申百貨不僅成為遠東第一家完全安裝空調的百貨商場,還收購了另一家百貨公司John Little 76%的股份。1958年,羅敏申獲得了英國瑪莎百貨在新加坡的經營權。
風雨百年,羅敏申百貨經歷過兩次日軍的炮火和洗劫,也見證了新馬地區的繁榮與變遷。
1972年,這家百貨公司位於萊福士坊的地標性建築還遭遇過一場火災,損失超過2100萬新元。


1972年,位於萊福士坊的羅敏申百貨遭遇大火,造成9死70餘傷,財務損失達2100萬新元(圖片來自星洲日報)
羅敏申鼎盛時期在新加坡擁有四間百貨商場,其業務也擴展至馬來西亞,在吉隆坡擁有兩間大型百貨門店。
其位於新加坡萊佛士坊的門店2001年開業,烏節路門店占地六層,於2013年開業。
2006年,華僑銀行曾把羅敏申集團29.9%的股份出售給印尼力寶集團。2008年4月,阿聯Al Futtaim集團以每股7.2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羅敏申百貨88%的股份。
在新東家的帶領下,羅敏申百貨曾一度試圖進軍高檔品牌市場。2011年9月,在濱海灣金沙開設20000多平方英尺概念店。但並未成功,兩年後其位於金沙的概念店關閉。
2016年,羅敏申百貨推出自己的第一個電商網站,同年底關閉位於Plaza Singapura的旗下最後一家John Little百貨。
如今,這家新加坡百年商場難敵時代大勢,在電商與疫情的雙重夾擊下,即將帶著幾代新加坡人的購物記憶走入歷史。
NUSBIZ綜合整理
文:王彤
部分資料及圖片來自新加坡國立圖書館管理局網站、星洲日報以及Robinsons網頁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