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馬路觀音堂有座如來佛像,百多年來默默接受紅塵俗子的供奉,但眾人卻不知祂的前世今生。原來佛像從東瀛西渡到北京,流離顛沛到英倫,輾轉來到胡亞基的南生花園,最後落戶觀音堂。

1950年代的觀音堂舊貌。
南生花園的佛祖銅像
胡亞基1816年生於廣東黃埔村,即英國人稱的丹勒斯島上;15歲南來協助父親胡宏根經商,後繼承供應食品給英國軍隊的黃埔公司。他在1853年歸化海峽殖民地籍後受到政府器重,受委為太平紳士和立法委員,出任清朝駐叻首任領事後,俄國和日本也相繼委任他為領事。
胡亞基熱愛園藝,早年本地欠缺旅遊景點,他在1859年以東陵的園林和政府交換沼澤地,這片園林發展為植物園,沼澤地則是實龍崗路著名的南生花園,落成後開放給民眾參觀。他從廣州聘請多位園藝師設計嶺南風格的花園,開墾果園,有小型假山、人工湖、水族館,精巧而矮小的竹子和經過精心修剪整理類似各種動物形狀的花木。
花園也設有獸苑和鳥欄,畜有馴獸珍禽多種,如稚鹿、犀牛、貘、長頸鹿、猩猩、孔雀、白鶴等,也飼養鯉魚和加雷魚。海軍上將岌巴是胡亞基的莫逆之交,數度到訪南生花園,在1848年撰寫《四君統治下的海員生活》時也提及花園。文中描述園中有一圓池,栽種壯麗之睡蓮,其葉巨大無比,是暹羅攝政王所饋贈,在花開的季節,胡亞基在此宴客賞月品花。

胡亞基兼任三國領事。
1935年10月8日《新加坡自由西報》的一篇報道對南生花園有深入的描述,文中提到長達八英尺三寸的「獨角」(Narwhal Tusk,獨角鯨的長牙),和坐落於滑鐵盧街(俗稱四馬路)寺廟的佛祖銅像是當時園內最引人注目的景點,這則報道確定觀音堂佛像來自南生花園。
南生花園在1893年轉售給佘連城,花園因年久失修,佘連城重興土木,葺其頹壞,使其煥然一新。佘連城於1895年3月28日在明麗園設宴,並邀請殖民地總督主持新宅邸入伙儀式,南生花園也改名為明麗園。佛像即是南生花園的著名景點,就不可能是1900年八國聯軍的勝利品。
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北京城同樣被聯軍攻破,聯軍瘋狂的搶掠,都給慈禧遇上了。兩次事件相隔40年,但時至今天,許多人還是有所混淆。胡亞基是在二次鴉片戰爭後,將佛像從倫敦帶回來南生花園,但口傳時出現失誤,變為八國聯軍的年代。
黃埔與南生的含義
胡亞基和歐洲商人嫻熟,在歐洲還有許多朋友,他們都稱胡亞基為「黃埔先生」。

現在的觀音堂是在1982年重建。
胡亞基逝世後,三個兒子在不同時期也稱為「黃埔先生」。長子胡亞業於1887年逝世,《海峽時報》稱呼他為胡亞業,黃埔先生;次子胡穎存於1912年逝世,《海峽時報》同樣稱呼他為胡穎存,黃埔先生;但兩位兄長壽命不長,更多人認識的是幼子胡穎德,祖孫五人,在不同的年代都被稱為黃埔。
因南生號之故,華社則稱胡亞基為胡南生,番禺會館光緒五年(1879)的新建番禺會館碑記和光緒十五年(1889)的新建番禺副會館碑記,大總理都是為胡南生,他們顯然是胡亞基和胡穎存。翻開陳育崧《新加坡碑銘集錄》,光緒十六(1890)年勸捐碧山亭,胡南生捐170元,這位胡南生卻是胡穎存。
雖然胡亞基是家喻戶曉的胡南生和黃埔,但後人一直沿用這名稱,將佛像帶回南生花園和送到觀音堂的胡南生是父子,不是同一人。
如來佛像晉駐觀音堂
巨大的如來佛像上刻滿許多日文,相信是日本鑄造運到北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國軍人掠奪帶回倫敦。胡亞基某次去英國探訪朋友,看到佛像廢置在倫敦友人的花園,並將它帶回新加坡。

在准提菩薩背後的如來佛像。(郭永發提供)
南生花園賣給佘連城之後,胡穎存搬到客納街(Club Street)55號,佛像在重建後晉駐觀音堂。佛像是來自圓明園,或其他被掠奪的府邸,一時間卻無從查起,但主人肯定是非福即貴的大戶人家。姑且不談何時來到北京,單從火燒圓明園算起,已渡過150多個春秋。
記者: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