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加坡最受關注的野生動物之一,水獺在「斷路器」措施期間屢屢被拍到在不同地點出沒。

4月24日水獺家族出現在慕斯達法購物中心

5月9號水獺家族走訪竹腳婦幼醫院,卻被保安趕走

5月12日水獺在碧山公園打群架

吃掉13歲的金龍魚「阿發」

5月15日在宏茂橋公園搶地盤
水獺大肆出沒,引發部分人士對水獺數量過多的擔憂。
水獺是東南亞和南亞的本土物種,由於上世紀城市開發和河流污染,到了1970年代,自然學者普遍認為水獺已在新加坡絕跡,直到1998年野生水獺重現雙溪布洛濕地,並逐漸在濱海灣等地繁衍,從2014年起受到追捧。
全球13種水獺中,有兩種棲息在新加坡。其中曝光率極高的是江獺(Smooth-coated Otter),成年體重可達11公斤、身長超過一米。全球體型最小的亞洲小爪水獺(Asian Small-clawed Otter)則只出現在烏敏島和德光島,體重也僅有江獺的一半。

新加坡目前有超過10個水獺家族,90隻左右的水獺生活在全島各地。
上面圖片里出沒在公園、醫院等地的水獺,其實都是同一個水獺家族「Zouk」的七個成員。
水獺是地盤意識極強的動物,但食物資源充足又適合水陸兩棲的主要水道已被不同家族占據,因此Zouk家族四處漂泊,試圖找到一個沒有其他水獺家族的合適領地,才不斷川行於往日人流量大的市中心。社交媒體又放大了水獺的存在。但事實上,由於水獺須不斷遊走覓食,要遇到它們並不容易。

城市環境約束了水獺壯大的空間,不同家族競爭、幼崽因先天缺陷或營養不足死亡,以及遭遇路殺(roadkill),都會調節它們的數量。
因此,不用擔心因為水獺數量過多而可能帶來的煩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