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世界上唯一以華人為主的國家。1963年,新加坡加入了新成立的馬來西亞,但短短兩年後,新馬分家。新加坡被踢出了馬來西亞,被迫獨立。
當時的新加坡前途未卜,為生存憂慮,但在李光耀的領導下實現了騰飛,在資源幾乎為零的彈丸之地,創造出非凡的成就。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實行馬來人優先的民族政治制度,華人淪為了二等公民。
這一切的背後是怎樣的歷史,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本文約4800字,分為7個部分:
01.被迫獨立的新加坡
02.前途未卜的華人孤島實現了騰飛
03.新加坡:從殖民地心臟,到與馬來西亞的短暫婚姻
04.新馬為何分家
05.華人:馬來西亞的「二等公民」
06.如果新馬沒分家,結局會是怎樣?
07.華人之光背後的危機感
01.被迫獨立的新加坡
歷史的指針撥回1965年8月9日。
這一天,南洋島國新加坡取得獨立,然而獨立卻是被逼無奈之舉。
當天上午10點,新加坡國父、時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總理的李光耀召開電視記者會,突然宣布:新加坡已被迫與馬來西亞分家,成為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每當我們回顧簽署協議讓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這一刻,那都會是令人感到痛苦的一刻。對我來說,這是痛苦的時刻,因為我這一生,打從我成年以後,就相信新馬必須合併,兩地是一體的。」
言語中,李光耀感傷、無奈而又堅定,不時用手拭去眼角的淚水。

「最後,請允許我對新加坡人民說一些話。這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許多事情都將照舊。但我們要堅定和冷靜。新加坡將會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我們會樹立一個榜樣。」
李光耀在獨立宣言中,將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比喻為國際大海之中的一條小蝦。
「世界猶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魚可以生存,小蝦也可以生存。新加坡將以一條小蝦,生存於國際大海之中。」
這句話至今讀來,依然悲壯而又自信。
02.前途未卜的華人孤島實現了騰飛
然而,當時李光耀心裡清楚:離開馬來西亞,新加坡前途未卜。
在回憶錄中,李光耀寫出當時新加坡的處境,以及他深深的憂慮:
「一個獨立的新加坡根本無法生存。如今,讓新加坡生存卻成了我們的艱難任務。我們要如何讓一批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亞洲其他地區,使用多種語言溝通的移民形成一個國家?
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因此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在我們的兩百萬人口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華人。在居住著一億多馬來或印尼穆斯林並由三萬座島嶼組成的群島里,這樣的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
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座華人島嶼。我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不利的環境里求存呢?」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時,國小民寡,資源貧乏,工業凋敝,失業嚴重,犯罪率高發,還是一片爛攤子,還在為生存憂慮。
可是,獨立後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領導下實現了騰飛,以「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強勢、高效、廉潔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依託發展人力資源、科技、國際貿易、航運等,在30年間快速成為了東南亞最發達的國家,在國際社會擁有了一席之地,在華人社會有著獨特的理想光環。
新加坡創立的公積金、居者有其屋等制度,也成為了中國學習的樣板。
03.新加坡:從殖民地心臟,到與馬來西亞的短暫婚姻
1819年,英帝國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Raffles)登陸新加坡,在新加坡開埠設立貿易港。
(今年2019年正好是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新加坡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1867年,大英帝國在馬來半島的西海岸建立起了海峽殖民地,包括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城、馬六甲等地,三地都以華人移民居多。
而新加坡因為具有天然良港的潛質,成為了海峽殖民地的首府,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

·地圖為19世紀時的馬來半島,紅色為新加坡、馬六甲、檳城,是英帝國的海峽殖民地,黃色是英國保護國馬來聯邦,藍色是馬來屬邦。
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世界大戰危機隱現,終至爆發。1941年,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次年,日軍在東南亞打敗曾經「戰無不勝」的英國軍隊,海峽殖民地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一舉扭轉了局勢,當月15日,日本天皇就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投降後,英國恢復了在海峽殖民地的統治。
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為軟化反抗情緒,玩起了「政治平衡術」,對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是華人和印度人)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許以馬來人「特權」;日軍占領期間,繼續將這一政策「發揚光大」,甚至挑撥馬來人和華人之間關係,坐收漁翁之利。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馬來人和華人之間民族情緒的激化和對立。
1948年,英國在馬來半島重新組建馬來亞聯合邦。
(包括以華人為主的英國殖民地:檳城與馬六甲,以及馬來半島上的原是英國保護地的9個蘇丹國,後來成為了西馬來西亞的11個州,今天馬來西亞仍保留著國王一職,是國家象徵性的元首,仍由原9個蘇丹國的國王輪流擔任)
新加坡被單獨劃分出來成為英國直轄的殖民地。1959年,仍由英國管轄的新加坡自治邦成立。
二戰結束,反殖民的獨立運動在國際上風起雲湧。英國工黨上台後,也開始逐漸從原來的殖民地撤離。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獲得獨立,並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與新加坡,以及隔著南中國海的、今天東馬來西亞的砂拉越與沙巴州,組成了新的國家——馬來西亞。
(今天的汶萊蘇丹國因為石油財政和國王地位的問題未談妥,沒有加入馬來西亞。而直到今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還是擁有較大的自治權,潛水聖地仙本那就位於沙巴)
但在不到兩年後,即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馬來西亞地圖以及與周邊新加坡、印尼的地緣關係,馬國由東、西兩部分組成,中間隔著汪洋大海
04.新馬為何分家
在討論新馬分家的原因時,許多政治家和學者都把種族矛盾作為導致新馬分離的主要因素。
李光耀把分家的原因歸結於馬來西亞政府決心維持馬來人的霸權。而馬來西亞卻把鍋甩給了李光耀,認為是他領導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政治野心導致了新馬分家。
1963年,新成立的馬來西亞有新馬兩個權力中心,而雙方分別代表了華人和馬來人兩大種族,兩地之間的不同是如此明顯,調解民族、政治、經濟的糾紛已非常困難。
剛建國時馬來西亞的人口中,馬來人占1/3多、華人占近1/3、印度人和土著人也將近1/3。
馬來民族主義者認為馬來西亞應該是一個馬來人的國家,非馬來人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才移民到這裡的,他們要隱忍,沒有資格取得公民權,除非屈從於馬來人規定的條件。
針對這一歧視性的主張,李光耀喊出了要建設屬於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土著人等所有人的馬來西亞,以對抗馬來民族主義者提出的「馬來人優先」的民族政治制度。
這使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感到權威受到了嚴重挑戰,聯邦政府擔心照此下去,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將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政黨,從而主宰整個馬來西亞,並把馬來西亞變成華人的天下。
另外,由於華人當時占新加坡總人口的3/4以上,新加坡反對馬來西亞聯邦實行的民族政治和馬來人特權,並拒絕給新加坡的馬來人這種特權。
因此,吉隆坡和新加坡經常對立。當時的馬來西亞政府決定乾脆分家,把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踢出去。
新加坡作為一個島國,資源貧乏,市場狹小,沒有戰略腹地,連飲用水都要靠馬來西亞供應。
當時李光耀並不認為新加坡能獨立生存,希望新馬合併。因為馬來西亞資源豐富,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可以利用馬來西亞的資源和市場實現工業化。
但馬來西亞議會在新加坡代表缺席的情況下以126:0的結果通過了新馬分家的決定。
馬來西亞少了新加坡的約150萬的華人,馬來人就成了主體民族,推行馬來人擁有特權的民族政治制度就更容易了。
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為此深感傷心,24年後,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採訪時,他依然將此視為自己最大的政治挫折。
05.華人:馬來西亞的「二等公民」
目前,新加坡華人近300萬,占其公民總人口的75%,馬來西亞共有華人約668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0%。
雖然華人在新馬兩國人口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華人在兩國的政治地位有很大的差別。新加坡華人在政治上居於主導地位,馬來西亞則明確採取「馬來人優先」的政策。
在新加坡,政府平等對待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各民族,致力於建設不同語言、文化、宗教兼容並蓄的多元社會。實現新加坡各民族之間和諧相處,也是李光耀治國方略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在馬來西亞,約占總人口60%馬來人是主體民族,馬來人信仰的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馬來語是國語和官方語言,馬來文化是國家文化的根基。
憲法規定,馬來人享有特權。最高元首有義務保護馬來人特權——馬來人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領域享有的特殊權利。這些權利有的有明文規定,如馬來人自留地;有的只是不成文的規矩,如馬來西亞主要軍、政官員必須由馬來人擔任。
馬來人特權對馬來西亞各方面的發展影響極大。族群關係,尤其是馬來人與華人的關係,仍是馬來西亞社會一大不可忽視的問題。

馬來西亞華人至今仍然非常重視華文教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他們為馬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只在商業上活躍,得不到政治地位,被視為「二等公民」。
因此,馬來西亞的華人人才流失嚴重。過去幾年,離開的華人可能接近百萬,很多馬來西亞華人覺得得不到公平對待,卻又無力改變現實,只能選擇離開,移民或旅居海外。
著名的女歌手梁靜茹、戴佩妮是馬來西亞人,卻很早就選擇前往台灣發展。演員楊紫瓊、鞋類設計師周仰傑(Jimmy Choo)也是海外馬來西亞華人的精英代表。
馬來西亞首富、「亞洲糖王」郭鶴年則把資金全投到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全家搬去了香港。
另外一方面,馬來西亞還成了新加坡的人力「供應國」。很多馬來西亞華人在新加坡工作多年,或因婚姻、孩子教育、居住環境等原因,選擇定居新加坡。
馬來西亞華人為追求更大發展空間而去海外,背後是馬來西亞民族政策的不公,導致留不住人。
06.如果新馬沒分家,結局會是怎樣?
雖然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
但我們仍不妨對歷史發展提出「如果」問題,做一下可能性方向的模擬。
一種可能是好的結局。很多新加坡老一輩都相信,假如新馬不分家的話,李光耀早晚會領導馬來西亞。那麼,今天新加坡的成功就可能複製、放大到整個馬來西亞。
憑著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優秀的管理和人才,馬來西亞將成為一個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著重大影響力的已開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