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初與華樂結緣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西安組織了一個7人華夏民樂小組,組員如張維良(笛子)、曹德維(二胡)、趙承偉(三弦)、王以東(打擊樂)……都是名震一時的演奏家。他們受邀到法國演出,作曲家陳其剛、郭文錦等特別為他們寫了幾首現代曲子,排練的時候發覺需要一名指揮,就找上了在美國的葉聰。葉聰指揮這個民樂小組到巴黎演出,一炮而紅。之後不斷受邀到西歐、美國等到處巡迴演出。香港的易有伍還把這個華夏民樂小組的演奏曲目錄製成雨果唱片,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曲是陳其剛的《三笑》。
2002年葉聰接任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以後,他下定決心要建立一個與中國北京、上海、天津、台灣、香港……等地不一樣的華樂團。新加坡華樂團基本上由三部分樂員組成:本土、上海和北京的演奏家,演奏方式和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要設法把他們糅合在一起。
他的做法是這樣的:(一)從現有的華樂作品中找出一些比較好的作品來演奏;(二)致力於委約新作品,強調作品的本土意識和風格;(三)主辦三次華樂國際作曲比賽,徵求具有本地色彩、南洋風格的作品;(四)為了使華樂深入新加坡每個階層,除了傳統華樂之外,也不排斥演奏通俗音樂、現代音樂、爵士音樂等;(五)在樂團的演奏方法、音色、音樂處理上逐漸融合、統一,打造出屬於新加坡華樂團獨特的聲音;(六)主辦了七次「作曲家工作坊」,44位本地年輕作曲家從中受益;(七)把新加坡華樂團打造成一個「人民的樂團」,可以藝術,也可以通俗,讓所有人都懂得欣賞華樂。
通過以上各種方法和措施,現在的新加坡華樂團已經成為中國各地包括香港和台灣以外,一個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樂團。在新加坡它也是家喻戶曉的音樂品牌,達到了成為「人民的樂團」的目的。新加坡李顯龍總理為了鼓勵華樂作曲人才,自掏腰包捐助了新幣75萬元給華樂團,作為舉辦作曲比賽的基金,並於2011年11月25日親自出席第二次作曲比賽得獎作品音樂會。

▲2021年,新加坡華樂團25周年慶典音樂會《炫彩》,葉聰與樂團首席李寶順演奏協奏曲《魚尾獅傳奇》
自葉聰接任樂團音樂總監以後,除了每年約120場音樂會和活動以外,他也帶領華樂團到國外演奏,迄今共有4次出訪歐洲、4次出訪中國、1次出訪馬來西亞,得到各國聽眾熱烈的歡迎。2014年6月28日,他發動本地華樂界,與新加坡華樂團在體育館舉行一場盛大的音樂會,親自指揮4,557位樂員組成的世界最大民樂團,創下最多人演奏華樂的金氏世界紀錄。此外,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葉聰每年夏天在捷克的「交響指揮大師班」任教數十年,並在新加坡華樂團舉辦6次「指揮大師班」,育人無數,其中佼佼者現都已成各地樂團的「擔綱之才」。
2013年,葉聰因為對本地華樂的發展有突出貢獻,榮獲新加坡文化獎。從葉聰個人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音樂無比的熱忱,不斷求新求變的探索精神,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毅力。他有夢想,敢做敢闖,讓夢想變成了現實。
(作者為本地詩人兼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