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新加坡的理由是覺得這是一座「集合了東西方優點的城市」,離開時又覺得這是」集合了東西方缺點的城市「。回過頭想,來到和離開的理由結合起來其實剛好是生活在新加坡這座城市的體驗。
飲食:
整體上說中國人不可能找到除中國大陸之外如此像中國的城市了。甚至在香港,占統治地位的粵菜和粵語也會讓大陸人有微微格格不入之感,而在新加坡,食閣的通用語言是普通話、大部分公司里的本地員工習慣上班說英文下班說中文,中午和同事吃飯,大家會相約吃炒牛河、蒸餃、燒鵝飯,麻辣香鍋也是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最愛,除了中餐,東南亞的各種美食比如泰國冬陰湯、越南牛肉河粉也很對中國人的胃口,吃完飯再喝杯珍珠奶茶,這種極接中國煙火地氣的生活在歐美不可想像。食閣里一份飯的價格在人民幣20元到40元之間,一杯珍珠奶茶15元,幾乎持平了北上廣物價。

Hainanese Chicken Rice海南雞飯,其實就是白切雞飯,食閣里大約3-5新幣(15-25人民幣)一份
新加坡菜市場,各種適合中國胃的食材

關於飲食這一段,我提到了新加坡匯聚各種中國食物而不僅僅是粵菜。評論里有位廣東兄弟認為我以上關於飲食的評價是」有點把粵菜和大陸其它菜系對立起來的感覺",這個觀點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對於中國人來說,粵菜、川菜、魯菜是不同的菜系,然而新加坡不屬於中國,新加坡人沒有那麼熟悉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他們是看不出哪個菜來自哪個省份的,他們只知道「這個應該是中國菜」,就和我們中國人看到冬陰湯和綠咖喱想到泰國菜,有幾個中國人分得清這是泰北還是泰哪的特色呢。
語言:
Singlish被很多中國人嘲笑,我非常不明白作為英語也不是母語的中國人有什麼立場嘲笑新式英語。中國人也許在發音上比一部分新加坡人強,但新加坡真的做到了全民、哪怕一個食閣里賣雞排飯的小哥也能用英文侃侃而談。絕大部分新加坡人對於中國人並不流利的英語是持友善態度的——當然肯定會有人說我遇到的新加坡人都不友善,我覺得這取決於你接觸的人的層次、你個人的性格和你的運氣。新加坡再小,也不可能全國人民都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我的感觸是,只要你待人友善、有專業能力、工作認真,大部分新加坡人也會友善待你。舉個極端的例子,我之前的公司有個50多歲的女leader,我每次把做完的報告給她她都會認真給很詳細的意見,雖然沒什麼私交我也從她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離職後加了facebook才發現,她是個反華,facebook上充滿了各種反華轉載。政治立場不同,但她看到一個工作認真的中國後輩,她並沒有公報私仇,反而很樂意教我一些東西。這是很典型的新加坡人,很有專業精神,只要你工作上是專業的,他們也會以專業友善的態度對你。
說回Singlish,剛到新加坡時我在一家非常典型的本地公司工作,公司和歐洲公司有大量業務往來,公司里除了幾個經理所有員工都沒有大學文憑,一群沒讀過大學的人可以用英語毫無障礙地談合同、做生意。那時我剛從英國拿了碩士文憑,拿著全公司最高的學歷、說著半吊子的英文,同事總是很友好地誇我有英國口音,有時還自嘲自己說的是singlish,但我知道他們這麼說只是因為友善,我的英語表達能力不及大部分本地人。有一次我接到歐洲客戶的電話,對方大概是個德國人,英文說得神似德文詭異難懂,周圍的同事大概感覺到了我聽不懂電話那邊的話,一位偷偷遞上『「Can I help?」的紙條,另一位在我放下電話後說」歐洲就是這樣什麼人都有,不像你們英國英語都好聽「。
在新加坡這個國家你會遇到各種口音的人,印度口音、澳洲口音、日本口音、甚至很多英國人也自帶很重的口音,新加坡人對所有口音泰然處之,隨你說什麼口音,我自有一套回。語法、口音在這裡都無所謂,英語就是大都市裡交流的工具。作為英語非母語的中國人我一直覺得這是新加坡非常好的一個地方,語言就是工具,能用就行。
在新加坡待得久了開始慢慢感覺到一些缺點。最近很流行一句「不舍愛與自由」,套到新加坡這座城市,政府將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你可以溫暖純良,但似乎難以追逐愛與自由。
移民:
新加坡在房價控制方面做得特別好,一對新加坡小夫妻可以在完全不依靠父母的情況下工作小几年就輕鬆申請到祖屋完成有房大業——當然這是在得到了新加坡永居或公民身份的前提下,這就引出了大部分中國人離開新加坡的第一原因,移民政策。
新加坡有一套捉迷藏的移民政策,其移民的標準是因人而異、隨時變化且不對外公開的。因此你會看到兩個看似條件差不多的申請者,一個來新3年拿到了綠卡,然後申請祖屋安居樂業,一個苦熬8年依舊求而不得,外人眼中的「看似相同」也許是政府眼中的「完全不同」。沒有標準造就了坊間大量的傳說,比如生男孩容易拿綠卡、單身女性比單身男性容易。沒有綠卡意味著生活無法走入正軌,買不了祖屋、不敢輕易換工作、政策一換你就得打包走人,沒有標準讓你不知道這種三等公民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反觀其他國家,英國工作五年或居住十年可換永居,澳洲和加拿大走打分制度,分高者入池,美國各種路子遍地開花。而在新加坡,這是一場無期徒刑,沒有標準、沒有解釋、沒有盡頭。
工作:
移民不確定帶來了職業發展的無法定位。後來在澳洲我認識一位復旦大學畢業的賣房經理,他曾經是自己高中的高考狀元、畢業後在上海工作也不錯,孩子出生後人生進入瓶頸,職業發展和孩子的未來都很迷茫,然後走了技術移民到澳洲,雖然做的工作不如以前那樣高大上,但他很滿足於在郊區和妻兒有間大house、準時回家、不錯過孩子成長每一時刻的生活。第一代移民幾乎都必須為了在別人的國家生存下來而放棄一部分事業,放棄事業不是什麼壞事,很多人天生更滿足安逸的家庭生活。而新加坡的特色在於中國人在這裡更容易找到和專業對口的工作,但職業天花板和技術難度又遠低國內,換句話說,新加坡不能給大house的安逸生活但能讓你找到一份比較對口的工作,然而如果你不能在新加坡拿到綠卡立足、回到國內你將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職業狀態。有一對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畢業的小夫妻,熬了7年不知道為何綠卡一直沒批,想嘗試回國投簡歷卻發現國內同年齡段求職者的項目經歷和技術水平遠高於自己,繼續留新吧又不知道還得為綠卡耗多久,不留吧既捨不得7年的時間成本也不知道回國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群人幾乎都處於心態崩得一塌糊塗,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不敢買房不敢換工作不敢想未來的狀態里。
教育:
教育應該是促使我離開新加坡的最後一根稻草。新加坡一方面完美繼承了華人世界將讀書效果與最終社會地位掛鉤的傳統,因此小孩讀書壓力極大,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加坡人是沒有大學文憑的,大學是少數人才有機會接受的「精英教育」。新加坡教育模式很複雜,簡單說就是在小學階段便開始分流,成績優越者進入精英班得到大部分資源,平庸之輩很早便被分入很難出頭的其他班,從此連大學之門都極難踏入。分入好班的學生則必須更加努力才能保證後面連續不斷的分流不被淘汰,最終存活下來的一小撮人成為獲得最優質教育的精英,走向律師、醫生等優質階層,其餘大部分平庸之輩進入各種技校學得一技之長成為大都市裡一顆小小的螺絲釘。
我曾經和新加坡某大學的一位老師討論過這種具有魔幻色彩的精英教育,我說我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成績很一般,所幸老師和社會沒放棄我,高中忽然開竅高考考得出奇地好,也算是教育改變命運有了後來的人生,新加坡孩子就缺少這種「逆襲」的可能。那位老師說,在中國大部分人可以讀大學但很多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因為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精英」,而新加坡將所有東西規矩化,安安分分地學一技之長、工作幾年娶妻生子、國家補貼給你買房,精英永遠屬於少數人,大部分人安穩過日子不好嗎?——好像是很好,但好像缺了點什麼。
有些國家你可以感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有很多機會去實現夢想,有些國家你可以過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生活,比如後來我生活的澳洲,一些年輕人過著工作幾個月休息幾個月的生活,買艘小船可以在海上晃悠小半年,可能晃悠幾年他們又會回大學讀書,然後去寫字樓乖乖做個白領。而新加坡是典型的亞洲國家,福利不高、朝九晚五、工作勤勉。我接觸的大部分普通新加坡人是善良又迂腐的,他們干自己的活,不知道也不在意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在公司,同事間聊到北京房價和工資比,同事問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還會執著去北京。這個問題太龐大,我想了下說「因為詩和遠方」。英國同事立刻懂了,笑著說自己當年也是嚮往大倫敦的愛爾蘭小青年,背著父母到倫敦闖天下。旁邊的新加坡同事則是一臉懵逼。小國視野和分層教育讓這些新加坡人失去了稜角,年輕人總該有些帶著兩把菜刀闖蕩世界的衝動和夢想。闖蕩世界也許在新加坡政府看來創造不出什麼價值,索性早早扼殺,讓精英們去好好創造,其餘人等好好乾活。這種教育,有用,但似乎無趣了點。
新加坡對有綠卡有穩定工作的中國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接近中國的飲食和風俗,可以找到接近西方的規則和制度又感受不到來自白人世界的排斥。作為黃金跳板的新加坡也不錯,將這作為中轉站跳去其他國家的也大有人在。對拿不到綠卡的中國人來說在這裡生活就是一場馬拉鬆了,願你付出了青春後能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