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試用新廚餘處理系統,可就地處理攤販的廚餘和食客吃剩的食物,將這些食物垃圾轉化為肥料,或者為小販中心內的風扇和手機充電站供電。
這套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厭氧消化系統(anaerobic digestion system),可將美食村所製造的食物垃圾通過厭氧微生物消化的過程,產生可發電的沼氣(biogas)和生物肥料。這類就地處理廚餘的方式也減少了焚化食物垃圾的需要。
有別於其他國家將厭氧消化系統設置在一個中央設施,這項試點計劃旨在測試該系統在就地處理食物垃圾操作上的可行性,希望能藉此從源頭減少食物垃圾。
帶領團隊研發和操作此系統的國大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唐彥華副教授指出,團隊除了研發硬體設施,還會從人類心理學和行為因素的角度進行研究,以鼓勵攤販和清潔工人對食物垃圾進行分類。
他說:「我們的厭氧消化系統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容易操作,也能為小販中心和周圍的區域提供熱能、肥料和電力。」
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有約60個攤位,這些攤位每天可產生多達150公斤的食物垃圾。在上述試點計劃下,攤販會獲得一個有蓋的廚餘桶,方便他們在攤位內自行分隔廚餘。清潔工人則須從食客歸還的碗碟中,將可回收的廚餘倒入設在餐盤歸還處的廚餘桶。
可回收的廚餘包括蔬菜、果皮、肉類、魚類、飯和面等,但不接受餐具、塑料袋、紙箱、蛋殼、骨頭等較硬的垃圾。
食物垃圾會被送往設在美食村外的厭氧消化器,先在攪拌機內攪拌,再保存於儲存罐內。這些食物垃圾在經過厭氧微生物消化的步驟後,會轉化成沼氣,以產生電力和熱能。
由沼氣轉化成的電力可為整個厭氧消化系統的運作以及美食村周圍的手機充電站供電,多餘的電力則能為美食村內多達31台壁掛式風扇供電。
除了電力和熱能,厭氧消化器也能把食物垃圾轉化為營養豐富的沼渣(digestate),可用作肥料。研究團隊正同國家公園局合作,探討沼渣的實際應用,公園局也計劃在東海岸公園試用這類肥料,以測試沼渣作為肥料的功效。
這項試點計劃獲得國家環境局的支持。環境局首席技術總監兼環境科技部門主任馮啟坤說:「這項能夠就地處理廚餘的厭氧消化技術讓我們能從原本會被送去焚燒的食物垃圾中創造有用的產品,這類技術有助減少環境足跡,也能推動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