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時任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說:「在維持生命的水面前,任何政策都必須屈服」,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新加坡保障水源的核心地位。
為了確保新加坡能有長期和穩定的水資源安全,我們不僅需要考慮水資源管理策略,也要平衡人們的用水需求,包括制定合理的水價、完善監管體系、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引入創新技術和方法。

於是,2023年9月27日,新加坡國家水務局 (PUB, Singapore’s National Water Agency) 宣布,由於生產和供水成本上升,飲用水價格每立方米上調0.5新元,將在2024-2025年期間實施。自2017年上一次價格調整以來,新加坡的水費每年都在攀升,增幅達2.5%。
不過與電費和公共運輸票價相比,水價的調整頻率較低。並且定期調整水價對於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有重要意義,包括鼓勵用戶節約用水、反映供水服務的真實成本、籌集維護和升級水質及供水系統所需的資金,以及保證水資源的公平分配。
水安全問題亮起了紅燈
新加坡如何應對?
過去的幾十年里,馬來西亞政客時不時地威脅要切斷源自柔佛的水源供應。這種斷水的潛在危機一直存在於新加坡國民的心中。對於基本生活需求的擔憂,讓人們感到了新加坡作為一個島國的脆弱性。在此期間,新加坡也開展了一些公共宣傳活動和偶爾的配水演習,讓人們對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如今,新加坡擁有四個「國家水龍頭」,分別是本地集水、進口水、新生水以及海水淡化水。
儘管新加坡為提升其水源安全所作的努力已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所有人仍不能鬆懈。專家預計從現在到2065年,新加坡的總體水消耗可能翻倍,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水源協議將在2061年到期。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降雨模式轉變,極端且長期的乾旱將影響新加坡乃至鄰近地區的集水效率。
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泰晤士水務公司 (Thames Water) 是一家私營水務公司,壟斷了大倫敦大部分地區及周邊其他一些地區的供水和廢水處理業務,覆蓋的地區有近1500萬人口。

然而,基礎設施日漸老化的問題,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泄漏污染了河流。由於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修復和改進基礎設施以及繳納違反環保法規的巨額罰款,該公司正面臨著數十億英鎊資金缺口的難題。因此,英國政府計劃接管這家負債纍纍的公用事業公司,以確保其繼續運營,同時儘可能償還債務。不過股東們隨後投入了更多資金,使公司避免了被政府接管的局面。
2018年年中,開普敦曾一度陷入水資源「零日」危機——該城市將不得不關閉大部分市政供水設施。這場危機的根源是長期的乾旱,而水庫容量未能隨著過去十年人口激增而相應提高,則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
面臨破產危機的倫敦公司和差一點陷入斷水絕境的開普敦,都是全球城市水資源管理手段滯後現象的突出案例。同樣地,在需求不斷增長而供應不確定的情況下,要確保新加坡的用水需求得到持續的滿足並非易事。
01 為水資源合理定價
為水資源合理定價是管理用水需求和確保高效用水的基礎,這一方面能鼓勵消費者節約用水,另一方面可以確保供水設施的維護和升級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新加坡的水資源作為稀缺資源,應該通過價格體現其價值,並覆蓋供水系統的運營和投資成本。如果只是為了收回成本而設定價格,那麼就無法考慮到通過新型凈水廠和海水淡化設備增加供應所產生的更高成本,因為這兩種方式獲取的水源比集水和進口水的成本要高得多。
所以,水價是根據未來生產和供應更多水、以及使用後對其進行收集和處理的預期成本來設定的。將價格與生產的附加成本掛鉤不僅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率,同時也考慮到了擴大水源供應能力的投資成本。

公共機構向家庭和工業企業收取的水費總共由三部分構成:生產和輸送飲用水的成本;處理廢水和維護供水網絡的費用;節水稅按照水費的一定比例收取,旨在強調節水的重要性。
除了確保分配效率和供水系統的可持續融資外,這種定價方式還能激勵家庭和企業,節約用水。
針對符合條件的組屋住戶,政府提供水電費回扣(編者註:U-Save,即水電費回扣是新加坡自2012年推出的消費稅補助券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另外兩個部分是幫助低收入國人抵消部分生活費負擔的現金資助,以及幫助65歲及以上年長者支付醫療費的保健儲蓄填補。),以減輕他們的公共服務帳單負擔,其中小戶型的家庭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這種通過針對性補貼來實現水價合理化的做法,比起隱性價格補貼更為公正,因為後者通常會讓大公司受益最多。
02 制定法規、適當補助與激勵
制定法規和標準在推動水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新加坡公共事業局 (PUB) 為水龍頭和混合器設定了最大允許的流量,並為沖水箱和小便器沖洗閥設定了最大的沖洗能力。此外,它還要求像洗衣機和洗碗機這樣的水器具和電器有水效率標籤。從2019年4月開始,只有至少具有兩個刻度的水效率等級的水器具才被允許安裝在新建築物或正在翻新的建築物中。此外,還計劃從2024年開始要求高耗水工業進行水回收再利用。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 (PUB) 還通過行業指南提供行業標準,並分享最佳實踐,幫助公司找到提高水效率的機會。我們應當持續審查和更新水效率標準,就像我們定期更新建築物的能源標準一樣,以建設一個更潔凈、更綠色的新加坡。
政府的支援可以進一步激發企業的積極性。2007年,為了鼓勵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創新,新加坡設立了「省水基金」,用以資助那些進行用水效率評估、水循環項目以及採購節水設備等活動的企業。從2023年7月開始,企業進行水資源回收項目所能申請的資金頂限上調,以更好地支持工商企業的節水工作。

公民教育和行為激勵在培養節水習慣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公共事業帳單會顯示全國和社區的平均用水量,以鼓勵家庭節約用水。
這些努力取得了成果:新加坡的人均耗水量從2000年的每天165升下降到2019年的每天141升。然而,自2022年爆發新冠疫情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居家辦公,人均耗水量又上升到了每天149升。
如果新加坡想要在2030年實現每人每天130升的用水量目標,就需要繼續尋找創新的方式來強化這些政策手段。
03 在合作中推進前瞻性規劃和創新型技術
在管理需求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在預期的水需求增長之前,對供應能力進行充足的投資。展望未來,新加坡大部分的用水需求預計將通過再生水和海水淡化等方式來滿足,因為這些水源並不依賴於降雨。
然而,這些水源的獲取成本比集雨或進口水要高。因此,我們必須努力通過研究和創新,以及加強與私營部門合作來降低這些成本。
此外,新加坡已經擁有了一個完善的水處理產業生態,其中包括300多家水務公司和17個研究中心,這已經覆蓋了整個價值鏈。

作為「全球水務中心」,新加坡集結了政府機構、私人公司和研究機構,推動技術研究,發展水務產業,其水資源研究議程優先考慮降低長期的水資源成本和提高水的可負擔性。新加坡現已將自己定位為全球水務解決方案的引領者。
技術不僅支持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力和服務提供,還有助於降低處理水源和再生水的成本。例如,新加坡公共事業局一直在嘗試使用各種類型的過濾膜以提高海水淡化過程的效率。
與私營部門的合作關係也可以促進創新和節約成本,因為這種合作方式引入了市場規則。目前已經有三座新水廠和三座海水淡化廠是基於公私夥伴關係(PPP)模式進行開發和運營的。在此類合作模式下,私營部門夥伴會有強烈的動機優化工廠設計、運營和維護,從而降低成本。

新加坡在水資源管理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為了保證長遠的水源安全,我們還需繼續努力。這不僅需要對水資源實行合理定價,更需要政府、企業和每個家庭共同參與,一起推動節約用水。同時,利用科技創新提升水質標準、改善服務並增強水資源的可負擔性。在做到這些的同時,我們也為子孫後代建立了一個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系統。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9月29日,星期五
作者:Terence Ho
本文首次發表於《海峽時報》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