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長王乙康儘管再忙,還是會為一件事,時不時就在個人臉書帳號上打廣告。
去年7月,王乙康在臉書上透露,本地A+和O+型的血供處於低水平,在接下來的兩周內需要600包A+型和1200包O+型的血。
王部長當時做出呼籲後,一星期內就有1700多人前去捐血。
今年6月,王乙康也在一個配合世界獻血者日的活動上說,O型血的需求特別高,而且庫存消耗得很快。
衛生科學局預計,新加坡今年需要多達11萬8750包血,也就是說,每天需要325包血、每小時需要14包血。
人口老齡化推高血液需求
新加坡為何需要這麼多血?血庫為何又會常常告急?
過去五年,本地的血液需求不斷增加,從2018年的11萬零823包增加到去年的11萬5794包血。
我國對血液需求最大的群體就是病患,據紅十字會透露,每年會有3萬名病患仰賴安全穩定的血液供應,來維持或改善他們的生活素質。

每天都有病患需要輸血,其中6%會用在意外或緊急情況。圖為黃廷方綜合醫院的緊急部門。(海峽時報)
事實上,每天都有病患需要輸血,除了因傷勢或在手術中失血的病例,也包括那些患有血液疾病或其他病況的人。
血液的用量分配如下:
約54%在手術中需要用到,包括心臟手術;
31%用在內科(general medicine)治療;
約9%給血液疾病病患輸血;
6%則會用在意外或緊急情況。
王乙康兩個月前就指出,我國近幾個月血液用量上升,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醫院都在「趕進度」,進行在疫情期間被迫推遲的擇期手術和治療。
與此同時,我國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是關鍵因素。
王乙康日前透露,本地目前每年用掉大約12萬包血液,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醫療保健需求提高。
當局預計,到了2030年將增至超過16萬包,新加坡也會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及醫療保健需求提高,新加坡預計到了2030年需要用到超過16萬包血。(商業時報)
需求一旦上漲,供應也必須跟得上,新加坡血庫的血液來源,其實就是人民本身,因此當局不遺餘力廣招身體情況良好的人前去捐血。
8月17日,新加坡東北部的榜鵝一帶開設了第五家綜合社區中心血庫,其餘四個捐血中心是在歐南園衛生科學局總部、兀蘭、多美歌,以及裕廊東。
然而,本地只有7萬4150名捐血者,僅占新加坡人口的約1.8%,當中只有四成定期捐血。

紅十字會網站顯示各類血型的庫存情況。(網站截圖)
捐血者的健康狀況必須良好,捐血前的一個星期沒有出現任何感染症狀,如喉嚨痛、咳嗽或腹瀉,過去至少四周不曾發燒。
捐血還分「旺季淡季」?
有趣的是,衛生科學局發現,一年內有三個時期會出現血液收集量尤其低的情況:
佳節期間、學校假期,或長周末。
這不僅是因為更多國人選擇到海外旅遊所致,也因當局規定,剛從某些國家或城市回新的人不能捐血。
當局說,每逢捐血「淡季」,血供可能會下跌多達兩成。

衛生部王乙康(中)及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左一)日前出席榜鵝綜合社區中心血庫的開幕儀式。(取自紅十字會臉書)
本地醫院的血供也曾跌至低水平或嚴重短缺的水平。嚴重短缺水平意味著血庫只夠撐六天,只足以支援緊急病例,在這種時刻,迫切需要捐助者挺身而出。
紅十字會秘書長兼總裁班傑明·威廉指出,新加坡面對人口老化,要確保血庫存量持續維持在高水平,關鍵是鼓勵更多青年踴躍捐血。
目前,青年占本地捐血者人數約17%。
班傑明·威廉說:
「我希望能把這個數字提高到30%或更多,從長遠來看,這是我們確保捐血者足夠的唯一方法。」
「除了擴大青年或年輕捐血者的群體,我們其實沒有其他選項了,畢竟再過沒多久,到了2030年,新加坡將會成為超老齡化社會。」

紅十字會秘書長兼總裁班傑明·威廉指出,要確保血庫持續維持在高水平,關鍵在於讓青年捐血者人數增加。(海峽時報)
想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條件捐血,只要用大約一分鐘的時間,上紅十字會網站完成這個小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