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俠世界裡,有一種瘟疫,誰都躲不掉。
讀過《射鵰英雄傳》的蟻粉,可能記得老頑童周伯通口中的這場「瘟疫」:任你武功蓋世,大限到來,也是人人難逃。
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越來越多國家面對另一種「瘟疫」:
生育率下滑,而且是不斷下滑。
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2月28日)在國會辯論總理公署的開支預算時就透露,新加坡整體生育率仍在下跌,去年的整體生育率初步預估為0.97。
這也是新加坡的整體生育率歷來第一次跌破1.0的水平。

新加坡的生育率自2021年的1.12,跌至2022年的1.05,2023年初步預估則進一步降低到0.97。(海峽時報)
生育率低至0.97,代表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少過一個孩子。
新加坡的生育率看似朝著「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趨勢發展,一般人接下來大概會問:生育率為什麼這麼低,政府又有何對策?
英蘭妮在國會針對這兩點提供了答案:
為什麼不生?
英蘭妮指出,生育率低迷的部分原因是暫時性的,例如,一些夫妻因冠病疫情延後婚期,以致推遲生育計劃。
另外,還有些夫妻擔心養育孩子的開銷、想成為好家長的壓力,或難以兼顧家庭和工作。
有哪些對策?
生育率低迷對新加坡社會和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政府也自然不能放任不管。
英蘭妮列出的對策包括:
探討增加帶薪育兒假;
增強托嬰和保姆服務,明年起調低政府資助學前中心的收費頂限;
探討靈活工作制度等「可持續的方式」,幫助父母兼顧工作與家庭。

當局鼓勵企業在辦公室建造哺乳室,為在職母親提供便利。(海峽時報)
英蘭妮總結時也指出,打造親家庭的工作文化,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無論是家長、僱主或同事,人人有責。
政府難以改變的因素
政府的對策看似側重在減輕父母育兒的負擔,幫助他們平衡工作和家庭雙方面的要求,卻有一塊是新加坡政府乃至多個國家的政府都改變不了的:個人心態。
英蘭妮就強調,我國低生育率反映了全球現象,即社會規範和個人觀念改變了,多個國家生育率下滑,反映了全球年輕人對生活目標的改變,更多人嚮往追求其他人生意義,不把婚姻或育兒視為重要的人生目標。
與其說這是各國政府不作為,倒不如說是他們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
改變人們的行為,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代社會更忌硬來。
當然,以強硬手段改變人們的行為,在新加坡並非沒有先例可循。吐痰、亂丟垃圾等惡習就是通過罰款杜絕的,就連男性蓄留長發也一度受管制。

為了防止與吸毒等不良嗜好掛上等號的「嬉皮士文化」入侵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在1970年推出了「最後才服務留長發男性」運動,呼籲男性不要蓄長發。宣傳海報也列明,瀏海不得掩蓋額頭、長及眉毛,不能掩蓋耳朵,髮腳也不能長過衣領。(國家檔案局提供)
但無論是吐痰、亂丟垃圾,或是留長發,都難以跟生兒育女這麼個人的事情相提並論。
其中的原因也不必想得太遠,只要設身處地想一想:民主社會的政府如果硬性規定要已婚公民生幾個孩子,人民會怎麼反應?
要人們多生、早生,再有能力的政府往往也只能儘量減輕人們的育兒負擔、打造親家庭環境,和苦口婆心地勸說。
買不買單,最終還得看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