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2025年腳步聲的到來,農曆乙巳蛇年已離我們越來越近。
這個月,有些人懷著「蛇來運轉」的心情,已經開始辭舊迎新,送走不要的家具、衣服、鞋子等等曾經寶貝過的東西。
武吉班讓民眾俱樂部最近也利用這個「辭舊迎新」的契機,發動居民為客工捐贈衣物,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
不到一個月,該民眾俱樂部收到了近100名居民捐出的1000餘件衣物,當中半數是長褲。

客工們在挑選所需的衣物。(聯合早報)
上星期四(12月12日),這批衣物交給10多名客工代表,由他們帶回宿舍同工友們分享。
這個小小的善舉,正是禮輕情意重。從事勞力工作者的「工作服」,如長褲、運動衫,若靠自己掏腰包,可想而知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因為他們的衣物損壞快,消耗量大。
如果能是零成本,他們可以把省下的錢拿去接濟老家。
對油漆工人而言,幾條褲子還是不夠穿的。孟加拉油漆工伊斯蘭,30歲,五年前來新工作之初,只有兩三條長褲可換洗。他說:
「宿舍里有個小超市,那裡的長褲一條也要15元左右。」

印度油漆工維傑拉哈揚(A Vijayarahayan,左起)、韋爾穆魯干(P Velmurugan)和孟加拉油漆工伊斯蘭(Islam MD Jahirul)收到居民捐贈的長褲等衣物後很開心。(聯合早報)
一條長褲15新元,工作時容易弄髒,對客工的確有點奢侈,可省則省。既然是油漆褲,只要合身舒服,二手三手褲都實惠。
武吉班讓民眾俱樂部發起的這個活動,對外來勞工有很大幫助,也讓居民有機會當義工,親自參與分類裝箱的工作,才能體會這項善舉的意義。
該選區議員連榮華說:
「客工群體是我們社區的一部分,附近居民也都常常看到他們進行各種施工。我們響應熱心居民的建議,希望以實際行動關心油漆工的生活,也計劃將這樣的善舉當成一個長期項目。」

居民捐贈的1000件衣物有半數是長褲。左二為武吉班讓區議員連榮華。(聯合早報)
這項捐獻活動原來還是來自居民的建議。他們以同理心,了解客工每日回到宿舍後得自己煮飯、洗衣服的辛苦。
該區要把這項活動當作長期活動,也可以跟區內的學校合作,讓區內的學生也能通過身體力行,激發他們對外來勞動者生活的關注。
不應該視而不見
這些外來勞動者,在新加坡的工地、馬路上、公園裡隨處可見。
被承包商派上門來提供各類維修服務的水喉匠、電工、冷氣機清洗工人等等,是我們即使不出門也能感覺到的「存在」,我們無法把他們當作透明物體,視而不見。

正在割草的客工。(聯合早報)
在電梯里、巴士車上和地鐵車廂里,我們常會跟一身骯髒,發出汗臭味的客工有近距離接觸,有人選擇避開他們,或見電梯里有外來勞工便不進去,公交上也不跟他們坐在一起。
也許這些外來勞動群體多少感受到本地人對他們的歧視,然而他們是本地社會進步的不可或缺的群體,我們需要他們來本地出賣勞力,有些工作還隱藏著健康的隱患。
他們生病並非與我們無關
近日在路旁看到一輛噴曬防蟲害的重型車輛。
一位來自南亞的工人正在樹下用噴射器往樹上噴,他自己完全沒有防護的裝備,沒戴眼罩口罩,由上掉落的防蟲劑液體像花灑一樣都掉到了他身上。
不知他一天的工作里,吸進了多少化學藥品,他的僱主或是有關當局有沒有設身處地想一想?
外來勞工為了養家餬口,來此掙一碗飯吃,工作給他帶來的健康隱患也顧不了那麼多。

從事建築業的客工的工作環境有時粉塵大,但他們寧可使用自己的防護工具(往往只是臉巾)也不願戴上防護功能更強但會讓他們工作時感到悶熱難受的口罩。(海峽時報)
對工地、載工人的羅厘車,當局都制定安全條例,確保工人的安全。很顯然的,消除工人工作上的健康隱患,還有賴僱主和有關當局發揮更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健康隱患不是馬上亮紅燈,外來工人可能回去多年後才發現隱藏在體內的「定時炸彈」。
所以,我們擔心油漆工人褲子不夠穿之餘,更應該加強立法,消除客工們面對的任何健康危機。
不要以為外來工人最終總要回去的,回去了,他們生病就跟我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