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這種魚吃了會「變性」?新加坡人還在吃...
尼瑪!
這是真的嗎?
吃條魚會引發變性?
一起看看吧!
馬來西亞專家指稱當地魚產遭受內分泌干擾物質污染而變性或成同性戀...

(圖:來源自網絡)
馬來西亞媒體日前報道:
水溫化學(hydro-chemistry)專家阿末扎哈林表示,大馬河流的魚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Disrupters,簡稱EDC)的污染,改變了它們的荷爾蒙。「EDC可改變魚類的荷爾蒙,進而影響性向,導致雄性魚喜歡雄性魚,雌性魚喜歡雌性魚。」
阿末扎哈林稱,這也會導致雄性魚產生雌性魚器官,反之亦然,若公眾吃太多這些魚,干擾物也會囤積體內。

(圖:來源自網絡)
也就是說這些魚已經轉性...
在魚與魚之間已經形成了同性戀...
理論上人吃了這類魚是不是就有稱為同性戀的可能?
要知道新加坡不少水產海鮮可都是從馬來西亞進口滴呀!
這...

(圖:來源自網絡)
等等!
看看新加坡專家怎麼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指出,這類干擾物是否會干擾人類的荷爾蒙系統,取決於攝取量,但改變人類性向的可能性極低。

(圖:來源自網絡)
這些化學物質造成的影響一般只會在胚胎初期發生,改變性向的說法有點太極端。」雖然研究顯示魚類在發育初期被污染,確實有可能改變性別,但並不清楚是否真的會改變魚的性向。
如果擔心污染物質的話...
新加坡學者指出,可改吃魚柳或少吃魚內臟和魚頭。
一個80公斤的成年人可安全食用一公斤的魚,小孩則不吃那麼多,視個人的接受度。
污染物質對人體的影響得看很多方面,包括個別新陳代謝能力等,並不至於要小心吃魚。
所以...
魚還是少吃...
畢竟專家說的也是「兩可」呀!
...
